|
|
????訪濟南市曲藝團副團長李洋: ????55載“老曲藝”再祭絕活闖市場 ????大眾網濟南10月16日訊(記者 尹海洋)一邊忙著接受采訪,一邊忙著用對講機協調晚上的演出,這是濟南曲藝團副團長李洋今晚在“明湖居”的工作狀態。16日晚,“文化強省看山東——第七屆全國網絡媒體山東行”大型采訪團來到明湖居,共享《明湖曲韻》的絕曲妙音,而編排表演這臺文化旅游劇的正是具有“齊魯曲藝第一團”之稱的濟 ????老曲藝駐場明湖居,兩相結合煥生機 ????16日晚的“明湖居”,臺上的演員全心投入,臺下的導演目不轉睛。“忙,基本上是天天都演。”曲藝團副團長李洋一邊接受記者采訪,一邊通過對講機協調晚上的演出。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有“齊魯曲藝第一團”美譽的濟南曲藝團自2010年起,就在此駐場演出。以前曲藝團在大觀園里面的小劇場演出,檔次比這低,演出次數也少,自從在‘明湖居’駐場以來,曲藝團的固定演出、巡回演出就越來越多了。“一年駐場演出200多場太正常了,巡演就數不清了。”李洋邊忙邊說。 ????李洋說,山東大鼓、山東琴書等濟南特色曲藝在業內地位很高,加之劉鶚在《老殘游記》里的描寫,使得白妞、黑妞和“犁鏵大鼓”傳遍大江南北。但“酒香也怕巷子深”,藝術價值高,但找不到一個與之完美契合的演出場所,成了2010年以前曲藝團一直難以解決的問題。 ????2010年4月,濟南市政府重建的“明湖居”正式開業,通過政府政策扶持的濟南市曲藝團在此駐場演出,一場匯聚濟南曲藝精華的文化旅游劇《明湖曲韻》就此誕生。同年9月,由濟南市曲藝團、山東銀座旅游集團、濟南日報報業集團三方組建的濟南明湖居演藝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意味著濟南的文化產業開始強強聯合,文藝院團走向市場。濟南最具特色的曲藝表演和在海內外有著頗高知名度的“明湖居”相結合,濟南最具特色的兩大文化資源得到了整合提升,“明湖居”成為濟南的文化品牌。 ????聽老曲品老味,曲藝跟著市場走 ????雖然在“明湖居”駐場,但濟南曲藝團的舞臺并不拘泥于此。工地、社區、村頭……他們的足跡遍布濟南各地。“人們愛聽這個,市場需要這個。”李洋說,近幾年市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傳統文化的品味也逐漸提升。在采訪中,李洋一直強調作品與市場的關聯。他介紹說,曲藝團年年組織各種“主題演出”,比如:消防、交通法規、質量監督、計劃生育……這些主題,都是從市民需要、從市場反饋中得來的。 ????除了內容跟著市場走,在演出過程中,曲藝團還發現,單純喝茶聽曲已無法滿足市民的需要,“除了聽曲,還有沒有更有濟南味的東西?”游客的一句詢問提醒了李洋。幾經籌劃,今年9月,極富濟南特色的“齊魯藝餐”在“明湖居”二樓開業,現在游客在“明湖居”,可品嘗地道的甜沫、油旋等,也可在聽曲的同時品味茶藝。“餐飲、娛樂和曲藝,產業鏈就變長了,而且都跟咱濟南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李洋介紹說。 ????人氣漸旺,產業增多,收入來源也得以擴大。李洋坦言,剛開業一個多月的“齊魯藝餐”現在處于收支持平的狀態,但按照目前的營業狀況開說,“以后應該是僅次于曲藝的另一項收入。”李洋告訴記者,目前這個不足50人的演出團隊,近幾年每年的演出收入都接近300萬,“在曲藝演出群體來說,這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了。” ???“尺子”量出藝術,政府搭起臺子 ????有了市場引導,曲藝團的商業演出、商業收入逐漸增多,如何保證傳統曲藝的一脈相承成了曲藝團思考的問題。“商業演出保證我們生存,但讓曲藝一脈相傳,必須要有根。”李洋說,他所謂的“根”就是群眾生活、就是文化積淀。他說,曲藝團每年都會創作大量的新作品,“每一句、每個詞,我們就像拿著尺子量,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才行。”采風、創作、排練、巡演,用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齊魯曲藝第一團”的美譽越來越響亮。 ????在采訪中,李洋多次提到濟南市政府在劇團發展過程中給予的扶持政策。“文化深厚,但也脆弱,”李洋解釋說,民間曲藝雖然傳承了幾百年,但要想真正在社會發展激蕩中傳承下來,必須要有一定的扶持。 ????“支持咱在這里駐場演出,說明政府真的重視文化,越來越保護文化。”采訪中,李洋動作不多,但說這句話的時候卻一直豎著大拇指。“除了能在這么高檔的場所演出,每年曲藝團還有部分資金的支持。”李洋稱,有了這些扶持,曲藝團才沒了后顧之憂,安心進行傳統曲藝的改良和創作。 ????“雖然有政策,但單純依靠政策就錯了。”面臨轉企改制的濟南曲藝團正在探索市場化運營的道路,李洋表示,市場化運營、產業化發展、精品化創作是明湖居需要繼續突破的重點。“培養本土年輕演員、打造精品節目,憑借政策扶持,搭載市場快車,我們將會做大做強,成為濟南文化產業史上的一面旗幟。” |
上一篇:濟南市文化建設工作:改革發展成就綜述
下一篇:發展文化產業 山東得天獨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