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青島原先的小作坊進了加工園區,從“游擊隊”變成了“正規軍”。 聽說青島原先的小作坊進了加工園區,從“游擊隊”變成了“正規軍”,記者近日前往進行了探訪。 老家在諸城的胡龍江,今年30歲,自2003年開豆腐坊起,8年間換了5處地方,不是他愿意折騰,也不是越換買賣做得越大,主要原因是不符合相關規定,尤其是衛生要求,質監等相關部門一來檢查,他就得另起爐灶。 今年8月25日,胡龍江的 流亭街道豆制品加工園區是城陽區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創新,在我市尚屬首個。城陽區食安辦工作人員欒紹斌介紹說,因相關法規缺失,食品小作坊業主一直苦于辦理營業執照。監管部門在查封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無證小作坊后,業戶們大都會選新址重操舊業。一些被查封的業戶曾表達過希望能正規經營,無奈又受資金、規模制約。 此次城陽區堵疏結合,引導一民營企業自籌資金400多萬元,在流亭街道建起3600平方米的豆制品加工園區,可容納16家豆制品加工作坊。園區實行統一供應原料、統一工藝流程、統一培訓從業人員、統一監管和檢測,既有利于作坊業戶規模發展,又為廣大市民餐桌食品安全把好了關。目前,已有10家豆制品生產作坊進駐園區,日生產能力8噸。 搬進園區,生產成本增加了,那些作坊主能接受嗎? 胡龍江給記者算起了成本賬:租用100多平方米的生產場地,年租金2萬元。規模擴大后,他花10多萬元添置了不銹鋼、半自動設備。統一配送的大豆比市場上每斤貴一毛錢,目前,一天需用大豆3000斤,一天就要多花300元。如果是滿負荷生產,僅大豆每天就要多花1000元。除了以上成本,每天做豆腐所需要的燃料、自來水和存放豆腐的冷庫費用也在100多元。 “成本雖然增加了不少,但豆制品品質、知名度上去后,銷售量增大能夠抵消”,胡龍江說,搬進園區前,他老是“打游擊”,不敢裝修豆腐坊。有一次,他花了一萬多元裝修了作坊,結果半年后房屋拆遷,裝修費打了水漂。以前壓豆腐用千斤頂和石頭,有時連柴油桶都派上了用場,難以保證豆腐衛生。有一次,他把豆腐送到學校食堂,結果人家吃出不衛生的東西投訴了,一下子被罰了500元,相當于兩天白干了。以前做豆腐用土鍋爐,得花錢雇人看管著,而燒煤和木頭也要花費。現在園區為業主配備了大鍋爐,燒的是生物質燃料,雖然每天用燃氣貴些,但打開閥門直接可以用,節省了人力、時間,而且還干凈。豆腐品質有了保證,園區正在為業戶聯系企業做統一配送業務,這一做法將大大拉動豆腐坊的產量和銷量。 “聽說要入駐園區,我老婆比我決心還大。從2009年結婚以來,因為老是搬家,我們都沒敢要孩子,現在穩定了,可以計劃一下了,我還要把老人接來一起住。”胡龍江說。 今年五十歲的高長庫也是第一批入駐園區的業戶,他來自東北,做豆腐10多年了,原先在即墨開豆腐坊。他認為,入駐專業園區是小作坊發展的趨勢,“統一管理后才能保證食品衛生和質量,早晚都得進園區,早進比晚進肯定強!” 采訪中,高長庫和胡龍江都對記者表示:“只是心疼豆腐的批發價,生產成本增加了不少,可每斤批發價只比零售市場上高一毛多。” 針對業戶面臨的難題,園區管理者正在積極謀劃,為園區豆制品規模品牌做大提供更好的契機。流亭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孫海青告訴記者,園區正與我市各大批發市場聯系,為這些業主在批發市場尋求攤位。同時,園區還在協調周邊企事業單位,準備開展定點豆腐配送業務。“相關政策出臺后,園區還要為豆制品申請商標,為豆制品申請QS二維碼認證。屆時,市民通過二維碼,就可追溯豆制品的生產全環節。” 據悉,下一步,城陽區將把豆制品加工園區的經驗向各鄉鎮(街道)推廣,符合建設條件者,均將建設一處小作坊加工園區。(記者 劉麗娜 通訊員 矯超) - -------------------------------------------------------------------------------- 相關鏈接上一篇:守祥代訪維權工作室:替民維權 守護百姓祥和下一篇:村莊里崛起新都市 80后小伙辭掉公務員當村官 何炅幫李湘狂瘦40斤復出 女人揉三陰 終身不變老 女人一夜最多能承受幾次 豐胸其實就這么簡單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