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錢是農民工的,不欠薪承諾我們兄弟堅持了20年,還會做下去” 黃陂區王家沖的孫漢波記得臘月二十九清早,接到工友鄒文橋的電話:快到孫老板家領錢。孫漢波和家人已商量好,幾千元工錢咋說也不能要了。可鄒文橋說,必須得領,孫家20年都不欠別人工錢。 上世紀80年代末,木匠和泥工出身的孫家兄弟開始拉起隊伍單干。農民工邱述華這次也跟著孫東林來幫忙處理后事,回憶起跟著東林8年的打工經歷,他說,東林跟他
![]() 當時,孫東林在事故現場。資料圖片
![]() 哥哥孫水林與兒子10多年前的合影。資料圖片 “我們兄弟倆當了20年包工頭,信守不欠工錢承諾,哥哥就是因為這個趕著回家才遇到了車禍,不付清工資他走得不安心,我活著也不會安心。”孫東林說,“這些都是農民工的血汗錢,每年年前發完,我們過年心里也踏實、放松。還從來沒有過民工春節上門討薪的情況。” 20年來,大家認準了孫水林的實在。跟著他打工的高峰時有300人,來自湖北、河南、河北、內蒙古等地。不少人已經跟著他干了十年、二十年。跟隨孫水林多年的劉重喜告訴記者,水林說話算數,到年底,如果自己從發包方那里要不到錢,自己貼錢也要把工資一分不少地付清。 “行業內確實有一些不正之風,但只要憑著良心做事,年底再難都應該給農民工付工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其實,在弟弟的記憶里,孫水林被發包方拖欠賬款最后只得拿出積蓄墊付工錢的事,不下十次。 上世紀90年代,孫水林在北京承包一所學校的工程,加班加點完工后6萬余元的工錢卻拿不到手,無奈之下,孫水林只能掏出自己剛攢的一點積蓄墊付了工資,后來將拖欠方告上法庭,勝訴了卻執行不了。2002年,孫水林在武漢承包了一項裝修工程,對方時至今日仍欠幾十萬元。為了付工錢,哥哥還向弟弟借了7萬余元。 “那么困難的情況下,我哥也沒欠一分錢工錢。”孫東林說,“外地農民工回家前,我們就將工錢全部結清。離老家近的農民工的部分沒結算尾款,我們就趕在大年三十前回家結算,決不拖到正月初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