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張永宏:環境也可以育人 北大有兩個校區。一個是北大燕園,矗立在北京海淀,湖光塔影,博大精深,蜚聲海內外。而近幾年來,另一個“北大校區”,正在悄悄地走進人們的視線,并且不斷以奇跡般的進步刷新北京大學、乃至中國教育的版圖版圖。北大的這個校區,就是北大位于深圳的校區,北大人親切地稱其為“南國燕園”,與北京的“燕園”南北相望,相得益彰。 南國燕園坐落在美麗的深圳西麗片區,毗鄰深圳野生動物園、深圳水庫以及被深圳人視為龍脈的“麒麟山”。從2001年建院到2011年,短短十年的時間里,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已經初具規模,成為了擁有3000多名師生、近百位留學生的一流國際化校區。每一個來到南國燕園的人都對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無不驚嘆其世外桃源般的靜謐與美麗。
(圖一: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學生宿舍樓群) 在北大深圳研究院的眾多忙碌的身影中,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張永宏對南國燕園有著自己的獨特理解。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張永宏,在同學和老師的眼中,首先是一個開拓者,因為在他的積極推動和全力工作下,北大深研院的校園規劃建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次,他又是一位學者,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張永宏畢業于北京大學法律系,滿腹經綸,又曾游歷各地。在校區規劃建設、校園文化、校區的運營服務方面,具備國際化的視野;而幾乎所有的人又一致認為,他其實是個十分出色的詩人。作為深圳研究生院的副院長,張永宏會在每年新年、春節等重大節假日的時候,都會為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全體師生們,吟詩作賦,贈與賀文,常常贏得廣大師生的一致稱贊,讓大家感受到了北大深研院所特有的人文關懷。很多深圳北大人還清晰的記得:2010年1月6日,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奠基儀式上,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張永宏現場作詩:“塘朗山千年的守望,大沙河靜靜地流淌”,引來了現場嘉賓與北大深研院師生的陣陣歡呼。
(圖二: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學樓奠基儀式,許勤、陳章良、海聞校長等參加) 而面對記者的提問時,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副院長張永宏認為:一不是領導,二不是學者和詩人。張永宏對自己的定義很特別:大學中的職業經理人。張永宏副院長認為,學校里的很多工作應該更加“職業化”“專業化”,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在校的師生。對于自己所負責的領域,張永宏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行業專家了。他認為學校不僅教書育人,還要做到環境育人、服務育人。每一個項目從前期調研、可行性報告到規劃、設計直至審批、過程管理和驗收,每一個環節,張永宏都了如指掌。但正是因為這種過分地執著,他的行為也常常得不到一些人的理解。“每天大半夜經常會跑去工地查看工程情況”“這個人很喜歡搞突擊檢查。大熱天地帶個安全帽,一呆就是一整天,弄得大家干活時不敢有一絲怠慢。”“如果旁邊的工作人員不提醒,沒有人會認為他是領導”這些來自于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建設隊伍的工人們的一些評價,向大家展示了一個可以稱之為“偏執”的張永宏。 談及自己所負責的規劃建設,張永宏也向記者流露出了一種無奈。“很多人都在盯著這塊。既要對全體師生負責,又要來處理各方面的壓力,同時還要協調學校和政府各個機關的關系。北京大學深研院畢竟只是一個學校,并不具備行政權力,所以協調起一些事情來,有的時候十分困難。”在與其打過交道的深圳市政府工作人員眼里,這個來自北大的副院長確實十分奇怪。第一,著裝像個學生,沒有人想到他是副院長;第二,來市政府辦事絕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去食堂蹭飯;第三,一件事情沒有解決,總會不厭其煩地過來。作為一個北京大學的院系領導,有的時候,為了項目順利進展,竟然會在一個科長的辦公室外等上一整天。當記者說到此處,張永宏露出了成熟中年人特有的微笑:以前我去見他們,和他們匯報學校的項目情況,他們都不理我;現在我去見他們,他們都很歡迎。就像你天天去拜訪老鄰居,和他交流感情,和他聊你的工作和你的學校,遲早有一天他會接受你,并且主動地走進你的學校了解你的。” 張永宏的“跑腿”工作取得了令全體北大師生自豪的成果。短短幾年間,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先后迎來了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省長黃華華、深圳市委書記王榮等一大批領導蒞臨指導。而深圳市市長許勤,更是多次親臨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現場指導工作。
(圖三: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省長黃華華等領導同志視察北大深圳研究生院) 作為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副院長,張永宏對南國燕園的校園文化活動也十分地積極,盡全力幫助學生解決校園文化活動所需要的經費。2009年12月24日,在張永宏的積極支持下,“鏡湖之夜”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新年晚會在美麗的鏡湖上搭臺舉行。這是南國燕園開建以來最大的一次學生自發組織的文體活動。晚會的舞臺,矗立在美麗的鏡湖之上,燈光絢麗,音樂動人。整場晚會,從學生服裝的租賃、學生節目的編排以及舞臺的燈光、舞美、特效等,總共花費了近二十多萬。而由于經費有限,北大深研院并沒有足夠的活動資金。晚會所需要的所有費用,都是張永宏副院長親自一個個向北大的校友、周圍的朋友拉贊助,籌集到了晚會所需要的費用。用張永宏自己的話說:“我在北大上學時就是學生會組織的成員,很喜歡做活動,這樣既能鍛煉自己,又能豐富同學們的校園文化生活。自己在工作中接觸到的人比較多,很多都是比較成功的人士。他們都有回報社會、回報學校的想法,我只是更多的搭建校企合作的平臺。” 2011年9月21日,對于張永宏來說,有兩件大事值得慶祝。第一個就是他這三年來每天都在奮斗的成果——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大樓順利封頂;另一個是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教學樓的奠基儀式。北大深圳,一個匯豐商學院,一個國際法學院,這是學校部署的工作,而在他眼里,則是他作為一個北大人所具有的神圣使命感和責任心。 9月20日,是張永宏的生日。就在這一天,他堅持在工地里工作到半夜1點,完全忘記了自己的生日。已經進入不惑之年的張永宏,已經進入了“忘我”的境界。在他的生活中“南國燕園”“規劃發展”“服務師生”幾乎貫穿了每一天。 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為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張永宏也經常被世俗所擾。北大深研院這幾年一直在進行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很多建筑商都會來他這里來爭取項目。有推銷燈具的、有賣窗簾的、還有推銷殺螞蟻的,由于張永宏做事一向堅持是公事公辦,按照政府和學校財務規定辦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甚至采取威脅、恐嚇、散播謠言等手段不斷對他進行騷擾,周圍的同事朋友都感到這攤子雜事太不容易了。而張永宏則始終堅持自己的辦事原則和工作方式,他很明白自己的工作對于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意味著什么,對北大深圳人意味著什么。 使命與責任,在張永宏的眼里,是自己努力工作的不竭動力。 采訪快要結束時,張永宏向記者囑咐到: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是北京大學歷史上的第一個異地辦學機構,也是第一次在新的區域建設校區,為此,他感到自己身上的責任重大。希望可以通過記者的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更多地了解這里的老師和學生、更多地來到深研院感受這里的文化氛圍。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現在又處在快速發展之中,當前的學校情況遠遠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要求,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關注中國的高等教育,更多的大師學者能夠加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作為一個北大人,張永宏讓我們領略到了八十年代北大人所特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許,正是因為有著一大批像他一樣懷揣夢想的人投入到中國的教育事業發展浪潮中,我們的希望才能被蘊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