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茶農青島開店
“爸,你做的暑茶要趕緊,我這邊鐵觀音快賣光了。”8月14日,21歲的簡月妹在青島滄口茶葉市場的簡氏茶葉店里給爸爸打起了電話。自從3年前在青島開店,簡月妹就一直賣著自家產的茶葉。這些茶葉都是采自福建老家50畝的茶園里,是簡月妹的父親簡順彪和母親簡秀媚在老家親手制作的。做好的茶葉直接從福建發貨到青島,銷售給青島市民。簡氏茶葉的生產銷售模式是眾多南方茶商經營的一個縮影,在青島市民飲用的茶葉中,超過七成的茶葉是南方茶,而福建茶占據了青島茶葉市場份額的四成以上。8月下旬,記者跟著簡月妹一起回到了她的福建老家——漳州市南靖縣長教區坎下村,全程記錄鐵觀音的“進青路”,從采摘到加工再到運輸到青島出售,整個過程只需要3天3夜。
到福建老家趕路得一天
8月24日上午7點半,記者同簡月妹一起來到青島機場,開始了探訪南方茶進青的第一步。因簡月妹的家鄉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的一個鄉村里,飛機無法直達,只能先到廈門,再乘坐長途車到達簡月妹的家鄉。盡管簡月妹告訴記者需要整整1天的時間,但路途的艱辛還是讓記者有些后怕。
航班于當天上午11時到達了廈門,剛一出機場,簡月妹匆匆帶記者打上了出租車,中午12時趕到了廈門市長途汽車站。由于當天趕往簡月妹所在的漳州市南靖縣長教區坎下村的最后一班長途車是12時10分,連飯也沒有吃,又匆匆坐上了這班長途車。下午5時,天色剛開始發暗時,長途車終于到達了坎下村外的盤山路上。站在盤山路上看坎下村,坎下村的位置正好是群山環繞之間的 “縫隙”里,面積不大,一條小河正好從坎下村穿村而過。
初中畢業就到青島賣茶
長途車停下時,記者見到了簡月妹的父親簡順彪。44歲的簡順彪是個沉默的漢子,身高不到1.70米。看到女兒和記者下車后,簡順彪掐滅了手里的煙,上前接下了行李。穿過一段水泥路和坎下村的土路,來到了簡月妹的家。簡月妹的家就在山腳下,是按照當地的風格建起的一個二層小樓,一樓是生產區,包括冷庫和制茶區,二樓則是居住區。
見到女兒,簡秀媚的話多了起來,給記者講起了簡月妹的故事。“她初中畢業就出去闖了,讓她念書也不念,她是想姐姐已經讀大學了,她就不讀書了,給家里省點錢。她在青島開茶葉店才18歲,也沒和我們商量過。我們只能支持她了,她要茶我們就給她發過去好了。”
50畝茶園父母全照看
第二天清晨,簡順彪開始制作簡月妹要帶回青島的暑茶。簡順彪的茶園就在他家旁邊的山上,“我們家一共有50畝茶園,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3畝多。”簡順彪摸了一下茶葉片,由于早晨的霧氣太重,茶葉上都沾滿了水,還不能采摘,只能等到中午霧氣散去后再采摘。到了中午12點,沒顧上吃午飯,簡順彪又再次爬上了山,霧氣散盡,茶葉上的水也都蒸發掉了。簡順彪雇來了一對采茶夫婦,“他們是專門采茶的,我們按斤收,一畝茶園可以出6000斤左右的茶葉。”
3分鐘后,簡順彪夫婦和簡月妹一起把晾好的茶葉放進了一個長約2.5米的圓筒形竹編內。竹編放滿后,簡順彪扣上了竹編蓋,啟動了機器,竹編翻滾了起來。“這個步驟叫翻青,通過翻滾,進一步濾去茶葉的水分。”5分鐘后,簡順彪打開了竹編,竹編內散發出一股濃濃的茶香味。把茶葉均勻地放到了竹笸籮里,再把竹笸籮放到鐵制的支架上,直到支架上放了10多個盛滿茶葉的竹笸籮后,簡順彪把竹笸籮推進了左邊的冷庫里。“這里的兩個冷庫,左邊是降溫用,溫度在17℃左右,右邊的用來抽濕。”簡順彪告訴記者,剛剛翻完青的茶葉溫度過高,要給茶葉降溫。大概半小時后,簡順彪又把降好溫的茶葉取了出來,再次重復翻青的步驟,再次翻青完的茶葉這次推進了右邊的冷庫,開始抽濕。這是制作茶葉的第六步。除濕需要一整晚的時間,為了去掉茶葉里的苦味,保留茶香味。除濕的時間長短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茶葉浸泡的口感。把所有采摘的新鮮茶葉都推進除濕室,已經是晚上7點。
制茶到賣茶只需3天
第三天早晨6點,除濕一晚的茶葉開始炒青。炒青用的是一口類似糖炒栗子的攪拌鍋,鍋底燒的是松木。簡順彪告訴記者,炒青的過程是非常關鍵的,炒青時間過長,茶葉會帶糊味,炒青時間過短,茶香味會很淡,所以炒青決定了茶葉的品質,也決定了茶葉的價格。炒青過后,依次是甩青、蹂青、烘焙。甩青是讓茶葉分離,不會出現兩片茶葉粘在一起的情況;蹂青則是讓茶葉卷起來,做出造型;烘焙則是讓茶葉發酵。完成了烘焙,制作鐵觀音的10個步驟就全部完成了。
當天晚上烘焙好的鐵觀音已經可以包裝了,簡順彪把茶葉裝進了包裝袋內,把茶葉送到了村頭專門送茶的貨車上,再轉到南靖鎮上,用物流貨車發快遞運往青島。
普通茶葉1斤賺不到10塊錢
做完茶葉,簡順彪給記者算起了賬。“每6斤鮮茶葉能做成1斤成品的鐵觀音,每斤的鮮茶葉價格是5元錢,6斤就是30元錢,從采茶到制茶最少也需要5個人,人工費按照1個人1塊錢算,1斤的成本就得5塊錢,再加上電費、快遞費、摩托車的油錢,1斤茶葉的成本要在36元錢左右。”簡順彪告訴記者,茶葉從田間地頭運到青島就需要這些錢。“到了青島還要算上店鋪的租金,茶葉包裝費,還有稅費,1斤茶葉的成本要在40多元錢,對外的批發價格一般是50元左右。”簡月妹告訴記者,1斤茶葉真正的利潤賺不到10元錢。
“我做的主要是批發生意,茶葉運到青島后,我賣給我的零售商,他們再加價30%到100%銷售,50元1斤批發的茶葉零售價要在80到100元之間。”“現在茶葉市場上賣茶的大都是有自家茶園的茶商,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安徽,因為南方山區多,茶山也多,所以大家的茶都是直銷進青的。如果家里沒有茶廠,靠倒茶賣茶沒有競爭力。”簡月妹告訴記者,其實越是好茶,利潤越大。以清明節期間產的春茶為例,上好的春茶產量很低,成本價上百元1斤,銷售到市場上,上千元1斤也很正常。
茶飲料用的多是茶葉末
成本僅8元一斤 此外市場上有些南方茶還故意烤出糊味冒充嶗山綠
制茶時加上香精,增加茶葉的香味;用煤炒青代替松木減少成本,烤出糊味來冒充嶗山綠;“茶飲料”中所謂的茶原料竟然是8元一斤收購來的茶葉末子……跟隨簡月妹的南方茶之行,也讓記者接觸到了南方茶行業里的一些內幕,這些內幕對于大多數喝茶的市民來說,恐怕是聞所未聞。
制茶加香精3泡就沒味
“為了增加茶葉的香氣,制茶時加上香精,這樣劣質茶沖泡后,會飄出茶香味,讓人距離茶碗很遠就能聞到香味。即使不沖泡,僅僅是聞一下茶葉本身,也能聞到一股非常香的味道。”這些加香精的茶大都是摻在綠茶的陳茶里,把陳茶再做成新茶賣,同時,為了色澤好看,一些黑心的茶農還會在陳茶里再加上葉綠素,這樣無論是色澤還是香氣都會大大提升。
簡順彪告訴記者,甄別加料茶葉的方法很簡單。這種茶沖3泡就沒味了,茶湯也會變成白色,而好的綠茶至少能沖7泡,顏色會漸漸變淺,而不是一下子就沒顏色了,同時香氣也會一直有,不會出現第1泡香氣很重,第3泡就沒香味的現象。而且這種茶的售價通常會很低,一般飯店購買的多,用于給顧客提供的免費茶。
許多人認為茶葉越香越好,這是不能一概而論的。茶香來自于揮發出的特殊有機分子,正如香水一樣,揮發得越快當然就越香。理想的狀況是干茶幾近無香,但一旦沖泡后茶香沁人,當然這樣的鐵觀音茶是傳統正味鐵觀音茶了。
烤出糊味仿制“嶗山綠”
在制作茶葉的步驟中,有一個步驟是炒青,傳統工藝是燒松木熏制茶葉,但由于松木每立方米的價格是300元,而煤塊更便宜,很多人用煤塊代替了松木來烘焙。松木燃燒的燃點低,產生的熱量少,茶葉炒青過程中自然炒干;而煤塊的燃點高,燃燒時的熱量大,火候不宜控制,炒青時,茶葉很容易就炒大火。據制茶工藝要求,鍋溫必須先高后低,這樣,既可減少紅梗紅葉,又可避免煙焦,易殺勻、殺透,從而取得符合要求的殺青葉。
火大的茶葉喝起來有一股明顯的糊味。這種糊味對于口味重的人來說,反倒感覺口感很好,但這種糊味掩蓋了原本的茶香味,也影響了茶葉的營養。“青島人喝的嶗山茶有些口味比較重,帶糊味,其實這大多就是南方茶。”這種情況一直都存在,甚至還有青島的采購商要求南方茶商特意加工出這種口味來,再運到青島銷售。這種茶在南方不值錢,每斤的收購價格也就二三十元,但運到青島包裝成嶗山茶再往外賣的話,一斤的價格能達到七八十元。
低于50元肯定是劣質茶
在茶葉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一畝茶一季能出3000斤茶青,6斤半茶青加工1斤茶,通過計算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便只能算中低檔茶的暑茶也要賣到每斤50元左右,而在商場里的價格要更高一些,如果低于這個價格,肯定是劣質茶。
“現在肥料的價格擺在那里,一袋子茶葉專用肥要400多元,一畝茶園要用接近兩袋。一畝茶能加工500斤茶葉,加上人工費、包裝費、物流費、電費、水費等等,一斤毛茶的生產成本就接近40元,到了批發商手里,經過精揀加工,批發價在50-60元左右,進入一些大型的賣場零售價在90元到100元左右很正常。”簡順彪告訴記者,如果低于這個價格,可以說是不正常。
劣質茶的加工采用的并不是傳統工藝,而是使用機器流水線加工。簡順彪告訴記者,這種流水線會讓茶葉受損,同時茶葉的口感也不如手工制作的茶葉。其實這種機器制作的茶葉非常容易區分,如果茶葉沖泡后,葉片柔軟卷曲,這是人工制茶;如果茶葉青味大一沖就開,這是機器制茶。同一種茶葉,如果是機器制茶至少比手工和半手工制茶節省一半成本。
茶飲料的原料僅8元1斤
我們平常喝到的綠茶、烏龍茶飲料其實原材料都來自南方茶,但用的原材料大多是茶葉末子,由收購商從茶產地收購到廣州芃村,再由廣州批發給各茶飲料生產商。
廣州芃村是全國最大的茶葉批發市場,茶飲料用的原料每斤的批發價只有8元錢。“生產茶飲料的企業一瓶茶飲料才賣3元錢,他不可能舍得用好茶,能用8元錢1斤的茶葉末子就算不錯了。”簡順彪告訴記者,茶飲料在當地根本就銷不動,這與他們都是茶農有很大關系。
真正金駿眉真貨并不多
對于從去年開始在島城流行起來的金駿眉,其實真貨并不多。青島唯一的代理商香德久茶業的張建榮告訴記者,金駿眉是由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內的正山茶業承制的,每年的產量只有幾千斤。他是青島唯一的代理商,每年得到的金駿眉數量僅有20斤。“其實在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內有四五百家茶廠,茶廠也都產金駿眉,用的也都是同樣的原料,只是各家的制作工藝不一樣,所以茶的口味也不一樣。”張建榮告訴記者,除了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茶廠生產金駿眉,周邊省份也早就開始按照金駿眉的加工工藝生產金駿眉,價格也都五花八門,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同,這都不是正宗的金駿眉。但你只能說它們是仿品,不能說它們不是好茶,因為它們用的原料也是上品。
三分之一茶農在山東有生意
“村里有600戶人家,有300戶有茶廠,為什么有的人茶葉生意好,有的人茶葉生意做不下去?做茶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還是做人。你不要把自己當聰明人,把別人當傻子,你騙人一次,人家永遠不買你的茶,你跟誰做生意去啊?”簡順彪說,村里現在有2000畝的茶園,全村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山東做生意,有幾十戶人家在青島賣茶,可做得好的并不多,很多人做幾年就回來了。
追溯起坎下村人賣茶的歷史,簡順彪說并不長,村里的茶農大都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種茶賣茶的,通過一代代人走出去,逐漸把生意做到了天南海北,而保守的茶農只能等待茶商每年到田間地頭去收茶。
低于百元肯定不是好的春茶
“這次做的是暑茶,暑茶在茶葉里只能算中檔茶,最好的是春茶和秋茶,春茶清香、秋茶口味醇厚,這兩種茶葉最受歡迎,不但賣得好,而且價格也高。”簡順彪告訴記者,好的春茶采摘時,是不能用機器的,完全是靠人手工剪,采的是3片葉。3片葉指的是茶樹剛剛發出3片新葉來,長大后只要這3片葉,用剪子剪掉3片葉下面的茶枝。采1斤的3片葉僅人工費就要10元,跟機器采茶每斤1毛錢根本沒法比。而且做1斤春茶需要7斤的3片葉,1斤做好的春茶售價都會超過百元,低于百元肯定不是好的春茶。
福建茶占據了島城半壁江山
回到青島,記者了解到更多的關于福建茶的信息。“茶葉主要消費的是綠茶、紅茶、烏龍茶,其中綠茶主要來自浙江和安徽,而紅茶和烏龍茶主要來自福建,而烏龍茶又以鐵觀音為主。在李滄區從事茶葉經營的個體、私營商家有1100多戶,其中九成是來自福建、安徽、浙江等地的南方茶商,主要集中在滄口茶葉市場、東李茶葉市場、利客來茶葉市場,僅這3家市場每年的茶葉銷售額就近10億元,年銷售量6000多噸。”青島茶葉市場的總經理翁興登告訴記者,來自這3個省份的茶葉占據了青島茶葉銷售的七成以上,而福建茶要占到島城茶葉銷售的四成以上,可以說福建茶占據了島城的半壁江山。(記者 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