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日,一位采價員(右)現場介紹數據采集流程。當日,第二屆“中國統計開放日”活動在國家統計局舉行。新華社發 統計局釋疑為何CPI跑不過豬肉價 國家統計局、北京市統計局舉辦“統計開放日”,統計局解釋CPI緣何與市民感覺不一致 居民收入、CPI等備受關注的數據,從基礎統計到出爐,到底有哪些過程?這些數據有什么意義?昨天是“中國統計開放日”,國家統計局、北京市統計 【CPI漲幅】 CPI漲幅趕不上豬肉步伐? 不同消費能力對物價感受不一 有網友咨詢,為什么發布的CPI的漲幅那么低,而生活中很多東西的漲幅都很高,比如豬肉的價格漲得很快。 對此,國家統計局城市司司長龐曉林說,其一是個體和總體的差異問題;第二是地區間的差距,就是地域間的差距;第三是因為比較的基礎和標準問題。每個人心目當中的標準是不一樣的;第四是統計數據的實質問題。現在從6月份開始,CPI、PPI發布方式改了,提前到每月9日。比如9月9日發布的8月份的數據,而不是當下的9月的數據。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副總隊長、新聞發言人邢志宏解釋說,CPI是綜合了8大類別的消費商品和服務項目的數字;而普通市民印象深刻的一般是生活必需品中單個商品和服務的價格, 再加上每個人關注點不同,消費能力也不同,都可能對CPI數據的感受有所不同。而且各種商品和服務項目的權數(在CPI總體中的重要程度)對總指數的影響程度不同,而權數的確定是一個地方總體消費結構所決定的,和個人的消費結構可能很不一致。 他還解釋說,普通市民對前幾天、上周或者上月的價格走勢比較敏感,從統計學來講這是“環比”;但CPI是就去年同期作比,是“同比”。而且統計數據是公布上月數據,有一定的滯后性,也會與市民感受有一定距離。 【CPI出爐】 CPI出爐過程能否造假注水? 源自5萬個采集點4000調查員 有人質疑CPI統計的真實性,對此,國家統計局現場播放了一個短片。 在統計CPI的時候,首先,是把具有代表性的規格商品劃分食品、衣著等八大類,每一類價格數據都有物價的調查員進行采集,采價工作是生產CPI的基礎工作。然后,全國各調查點的采調數據通過網絡報送到省級調查總隊,經過審計之后下月之前上報國家統計局,審核無誤之后會審全國和各省的CPI結果。這是規范統一的采價方案,也是近5萬個采價點近4000名調查員的努力。 一位江蘇宿遷的采價員接受采訪表示,他從1998年開始進行基層工作的,當時情況非常艱難的。很多時候,面對的調查對象層次都是非常不一樣的,最大的困難就是話難聽、臉難看、門難進,要求實際成交價進行統計,這種情況往往是得不到調查對象的接受和認可。 有人提問說,美國的物價比中國高,但是中國的CPI比美國高,這種現象如何解釋?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CPI是相對水平,反映的是物價比去年同期漲了多少。CPI反映的是一個相對的漲價水平。 【抽樣范圍】 抽樣調查范圍小不太科學? 通過少量人推斷總體是科學的 如何抽取樣本?據介紹,北京市在全市范圍內先抽出大樣本,然后根據信息分類,再選出小樣本。同時,每年還會選擇一定的比例,對樣本進行更新。 當前,很多數據來自于抽樣調查,這個數據是否可靠?對此市統計局表示,這是通過少量人的情況,推出總體的情況,是科學的。 以居民收入為例,相關人士解釋,每家每戶進行調查,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北京太大;同時也是不必要的,因為每家的消費有一定的規律性。但為了保證調查數據的科學性,抽樣的樣本須有一定的數量保證,同時不是瞎抽,其樣本結構須與總體結構相似,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家庭都必須納入。 北京的住戶調查是最重要的調查之一,包括家庭的就業、住房、家庭資產等多個方面的情況。調查結果將成為政府決策的依據,反映了居民生活的變化,也反映出了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費取向不同等問題。根據這些數據,政府部門在核算GDP、設立低保金、最低工資額度方面都將參照。 ■ 現場 電話訪問頻遭拒 在現場,大家觀看了“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的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訪問內容是對北京治安狀況的主觀感受。據介紹,調查往往分入戶、攔截面訪、電話調查等幾種方式。 昨日現場令人尷尬的是,在電話調查時,被當做騷擾電話遭到了幾次拒訪。 參與調查的人員表示,“這對我們來說是常事。”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就某問題對居住在本市半年以上的市民,以問答形式隨機進行電話訪問,整個過程大約5至10分鐘。這位負責人提醒,來電顯示為12340或者83158888的電話是統計部門的電話訪問,并非騷擾電話。(本報記者蔣彥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