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老鄉在新疆淘金,做化肥生意身價千萬
專供瓜果“營養液”
采訪前記者了解到,董宗浩原本是即墨靈山鎮地道的農民,到新疆從事10多年化肥生意,而目前他做的化肥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化肥,這種化肥是專門針對新疆瓜果的一種特殊的液體化肥,被當地人稱為瓜果的“營養液”。不僅如此,他還搞了多項技術發明,在當地小有名氣,成了內地人在北疆地區創業少有的成功者。
8月26日,記者乘飛機趕往
新疆烏魯木齊市,在新疆上空記者看到,除了村落和城市,幾乎全是大片大片的戈壁灘。沒有見到董宗浩,就隱隱約約感覺到他在這里創業的不易。出了機場,前來接機的董宗浩就把記者拉上車,“去我工廠看看。”董宗浩說,“工廠離烏魯木齊還有300公里,在烏蘇。”烏蘇是新疆北疆地區的一個縣級市,周邊除了城市村落,幾乎全部是望不到邊的戈壁灘,一路前行,道路兩旁,映入眼簾的是成千上萬畝的西瓜、西紅柿、哈密瓜等各類即將豐收的瓜果。
命險些丟在戈壁灘
“這里有大片大片的土地,只要能吃苦,戈壁灘上到處是黃金。”董宗浩告訴記者,10多年前,他在家沒什么生意可做,便來到了新疆投奔了舅舅,開始自己為萊西一家化肥廠在新疆做代理,但那陣子當地果農都不認內地的化肥牌子,只能借助自己的努力慢慢發展。“那時候經常身背著幾十斤的化肥,到農村給果農免費送樣品。有一次,因為不熟悉新疆的地理環境,不知不覺走進一片戈壁灘迷路了。身上只有一瓶水一塊面包,又沒有手機,自己堅持不喝水不吃面包,結果走出200里路后一下子暈倒在戈壁灘上。醒來時,被一名牧民背回了家。當牧民聽說他為推銷化肥,硬是迷路累倒的,十分感動,就動員全村人來買化肥。就這樣,經過一番艱苦,他的化肥生意開始在當地農村有了市場。幾年下來,雖然賺不了大錢,但也算收入不錯。
瓜農需要啥他做啥
淘到第一桶金的董宗浩并沒有滿足,而是更加瘋狂了。他告訴記者,因為新疆常年少雨干旱,大部分瓜果、棉花田地都采用了地下滴灌的形式,所用的化肥也發生了變化。
“瓜農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董宗浩說,兩年前他和山東幾家農業高校專家建立了聯系,開始針對新疆特點,研制適合這里的新型生態化肥。去年,他在烏蘇市哈圖布拉鎮一片戈壁灘上建起了一個化肥廠。在專家指導下,他開始生產一種生態液體化肥,這種表面上看上去像白糖的無味化肥,像輸液一樣,通過滴灌輸入水管內,遇水后立即全部溶化,沒有一點顆粒,變成一種營養液體很快被瓜果蔬菜、棉花等吸收。
26日傍晚,記者在董宗浩的帶領下,一路奔波來到一片戈壁灘上,1000多平米的廠房車間、占地50多畝的工廠矗立在眼前,這就是董宗浩生態化肥的生產基地。“這種生態化肥很快讓當地瓜農嘗到了甜頭,產品也就供不應求。”董宗浩說,目前到了瓜果成熟期,雖然施肥期過了,但他的3條生產線不停生產,為來年儲備產品。
積累財富上千萬元
“你看,這片瓜田里用的是我們生產的液體化肥。”8月26日下午,董宗浩指著一片足有千畝的瓜果田告訴記者。記者看到,在每一片瓜果地頭,都有一根黑色的水管,而許多細細的水管都連接在黑管上,埋入地下通進了每一棵瓜果旁。“液體化肥直接輸入黑水管,像人有病輸液一樣,不過這可是營養液,新疆的瓜果離不開這個。”董宗浩說,目前他的工廠規模還不是太大,年生產量在百萬噸,北疆當地的上萬畝瓜果中,有一半以上瓜農用的是他的化肥。目前,他已經投入上千萬資金擴大規模,再上幾套流動生產線,準備大批量生產這種生態液體化肥。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經過幾年打拼,董宗浩積累了上千萬的財富,他又將大部分資金投到生產新產品的研發中,他明年的目標是占領北疆整個地區。平時,這位青島漢經常成為當地市領導的“座上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