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島開海,市民嘗鮮 市民嘗到第一鮮 據田橫鎮政府粗略統計,昨天一天,全鎮500多條漁船捕回海鮮10萬斤。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首批海鮮基本上都被小商販運到當地的海鮮市場,還有一部分直接進了酒店。昨晚,市民就品嘗到了今年開海后的“第一鮮”。 漁船變大了 海鮮變小了 “俺年輕的時候,海里的東西可多了。”即墨田橫鎮黃龍莊59歲的漁民劉忠義提起出海 20年前 海邊撒一網就有收獲 “棒打野雞,瓢舀油。”劉忠義告訴記者,20年前,這句諺語曾在當地漁民中十分流行,意思是形容當時海鮮多得好比油,大家都用瓢舀著吃,不像現在海鮮少了,大家都不舍得吃。當時漁村里的漁船雖然比現在多,但全部是一些小型漁船,一個村里沒有一條超過15馬力的漁船。他家就有一條不上級別的小船,每天駕著小船在海邊撒網捕魚,基本不遠航,一次出海不過一兩個小時,而那時根本沒有拉底網的技術,一網下去就能打回數十公斤或上百斤的海鮮。那時捕撈不為賣錢,家里沒有海鮮了,他才出去撒上一網,一網就能讓全家吃上幾天。有時候,許多海鮮打上來吃不完就丟掉了,現在想起來真是太可惜了。 20年后 大船多了海鮮變少了 “現在什么捕撈技術都有了,所以海里的魚就越來越少。”劉忠義告訴記者,以前許多八帶、蝦虎等海鮮打上來后,因為銷不出去,漁民也吃不了,都丟在了海邊。他記得10年前,他們這里才開始有了拖底網,這個技術一推開,海里的大大小小魚蝦全被捕撈上來,有些魚類剛剛出生就進了網底。年年如此拖網捕撈,這海里的魚蝦年年都長不大。好在這幾年有了禁漁期,對海里的生物恢復很有好處。 “除了過度捕撈,偷挖海沙、填海造地以及沿海的工業污染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54歲的黃島漁民薛光山說,20多年前,他一網下去就是兩三筐牙鲆魚,現在一年也網不到一條,現在像逛魚、偏口魚都已經很少見了,更不用說幾斤、十幾斤重的大魚,現在全是些小魚,只能統稱為雜魚。“為了省人工,俺還將80馬力的漁船換成了12馬力的小漁船。”薛光山說,小漁船可以少雇兩個人,即使出海撈不著值錢的海貨,至少也不會賠大本。(劉海龍 康曉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