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他,年僅33歲,開著林肯轎車,戴著勞力士金表,名下兩個公司,號稱擁有多個項目準備開發;也是他,欠有巨額債務,只得四處騙錢,被抓時身上僅有區區900元。 ????今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公安局經偵大隊破獲近年來本地最大一起集資詐騙案,涉案金額高達2800多萬。經過3個多月審訊、取證,目前案情已基本調查清楚,9月初就會移送起訴。日前,《法制日報》記者向警方了解到了這名年輕“富豪 ????搞“開發”“借”錢500萬 ????2010年5月,臨河市民王龍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位鄂爾多斯的年輕“富豪”。這名“富豪”名叫王英,年僅33歲,原為巴彥淖爾市五原縣人,在鄂爾多斯當兵退伍后,便在當地定了居。 ????在王龍眼中,王英年輕有為,敢想敢干,前途不可限量。尤其是他名下擁有兩家注冊資金分別為1700萬元(鄂爾多斯千池消防工程有限公司)和6000萬元(鄂爾多斯中路投資有限公司)的公司,且投資項目涉及商業、房地產、礦山等等,更博得了王龍的好感和信任。 ????王英出入均以林肯豪車代步,時不時還給人秀一下腕上那塊價值30來萬的勞力士金表,這一切,都讓王龍羨慕不已。王龍暗想,如果哪一天能沾沾王英的光,那自己也能發財了。讓他沒料到的是,這個機會說來就來。 ????兩人交往不久,王英就提出,他打算在五原縣開發一處房地產,以報答鄉親父老對他的養育之恩。不過,他手頭暫時有點緊,希望王龍能借點錢,利息為3分。王龍一聽,大喜過望,認為發財的機會終于來了,立即籌措了60萬元借給王英。 ????前兩個月,王英都能準時將利息償還給王龍,王龍原有的一點戒心也消失殆盡。兩個月后,王英又提出借錢,這回王龍一次性就給他借了200萬元。此外,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王龍還給王英頂了兩輛車,價值118萬元,并由他擔保,從一典當行借了150萬元。 ????528萬元就這樣輕松地進了這名年輕“富豪”的口袋中。 ????“富豪”露真容 騙錢沒商量 ????王英借錢的目的是在五原搞開發,但王龍始終不見他有何動靜。不僅如此,王英答應每月償還的利息也沒了影。更可怕的是,到了今年以后,王英好像連人都蒸發了。這些情況讓王龍的發財夢猛然警醒——自己可能被騙了! ????今年4月30日,得知王英在臨河出現的消息后,王龍立即到臨河區公安局經偵大隊報了案。隨后,王英被刑事拘留。6月9日,王英因集資詐騙被逮捕。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身家幾千萬元的“富豪”,被抓時全身上下僅有900元。 ????王英被抓一事迅速在臨河本地和鄂爾多斯傳了開來。經偵大隊隨后不斷接到報案:去年8月、9月和今年3月,臨河3個市民分別將3輛價值80萬元、40萬元、20萬元的汽車交給王英處理,但最終如泥牛入海;鄂爾多斯數人輕信王英實力,借錢給他搞開發、搞投資,每人數額均在百萬元以上,但王英承諾的高額利息不見蹤影,且連本金也不知去向…… ????到目前為止,經偵大隊已接到14起報案,涉案金額高達2800萬元。報案中,最早的一起發生在2007年10月,而金額最大的一起近800萬元。王英的“戰績”可謂“輝煌”。 ????隨著調查的深入,王英的真面目逐漸顯露:他那家注冊資金為1700萬元的“鄂爾多斯千池消防工程有限公司”,實際注冊資金為200萬元;另一家注冊資金為6000萬元的“鄂爾多斯中路投資有限公司”,實際只在他的嘴里面。他騙錢時經常用的幾招,一是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的王府井商業區是他開發的,二是他有一個采礦證及營業執照。實際王府井商業區的開發另有其人,他只不過簽了一個500萬元的工程,但只投了90多萬元就沒錢了,反而還借了人家200多萬元;那個采礦證和營業執照,也是偽造的。 ????騙錢為“補墻”越補洞越大 ????王英在被傳喚到經偵大隊后,便十分痛快地承認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因為他明白,自己被抓是早晚的事。 ????其實王英本身并沒有多少錢,他做生意的秘訣就是利用高額利息吸引人們借錢給他,所以在他生意起步的時候,外債就高達2000多萬元。為了償還這筆錢的利息,他只能是再繼續用同樣的方法不停借錢,所謂“拆東墻補西墻”是也。這次騙取的王龍等人的錢,大部分便是給其他人還了利息。王英借錢很講究“技巧”,他借的每個人的第一筆錢,前兩個月都能按時還上利息,這叫“放長線釣大魚”,其后逐步增加數額,但利息也就沒指望了。 ????王英還有一個嗜好,就是賭博,這次騙取的2800多萬元,有一部分被他揮霍到了賭桌上。所以,王英騙了這么多錢,其本身卻接近于“貧困”,這也是為何他被抓時身上只有900元的緣由。 ????隨著借錢的雪球越滾越大,王英意識到,總有一天東墻拆不動,西墻也就要塌了。因此他開始轉移和隱匿資產,比如那輛林肯車,他就轉到了父親的名下,另一輛車則登記在了嫂嫂的妹子的名下。王英轉移和隱匿資產的行為,給經偵大隊的追贓工作造成了極大難度。截至目前,經偵大隊共追回贓物價值170萬元。這一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中。 ????故事背后 ????回顧被媒體曝光的非法集資案可以發現,這些案件都有長達幾年時間的集資史,涉及群眾少則數百人,多則成千上萬人,這些人有政府公務員、商人、普通百姓,監管部門不可能不聞風聲。那么,為何總是要等到群眾遭受嚴重損失才有人管?越來越多的非法集資案,暴露了相關監管部門明顯缺位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