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說】
海歸不是優勢,技術才是飯碗
沒技術+可替代=劣勢
“我們對海歸人員沒有特別的期待。”廈門惟華光能有限公司總經理范斌是從瑞士留學回來的博士,但他表示,在實際工作中,“如果沒有特別才能的話,海歸不一定有優勢?!?/p>
他認為,自己回國后直接創業成功,得益于掌握了填補國內空白的關鍵技術?!俺鞘菍W很高端的技術,不然留學也沒有多大作用,國內的本科教育又不比國外差?!彼f。
“我敢說,許多海歸沒有什么不可替代性,但對薪資的要求卻比較高,同樣的崗位,他們開口就要5000元,而國內的畢業生往往只要兩三千元就可以了。”他坦言,比起沒有留學背景的人,“他們甚至還有許多劣勢。”
“還是要調整好心態。回到了國內,就要根據國內的情況,一點一滴從基礎做起?!彼@樣建議剛回國的留學生們。
能力+責任=價值
“我們采用同樣的薪酬、待遇標準,拿多少錢,要看你有多強的能力,還要看你承擔了多大的責任。”愛芯環??萍?廈門)有限公司總經理鐘喜生說。
據他介紹,公司與廈大合作的一個項目中聘用的都是該校的海歸,“他們的技術開發能力很強?!彼麤]有透露具體的薪酬待遇,但是他說,“帶著價值回來,價格就會體現這種價值?!?/p>
鐘喜生認為,海歸人員的定位要準確,擇業時要“忘掉自己的身份,以滿足公司需求為原則”。
技術+項目=待遇
“他們有良好的學術背景,又是帶著項目進入公司,定位高,貢獻大,待遇當然也要好。”廈門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馬凌燕主任興奮地向記者介紹公司里的兩位海歸人才。
據了解,這兩位海歸是從日本和法國回來的,不僅懂技術,手頭上還有相關研發項目。專家評估后發現,其價值高達幾千萬元,公司自然很歡迎。
她說,除了付給薪酬、解決住房外,“他們是當然的研發一把手”。公司為他們建設了專屬實驗室,還組建了研發團隊,加快技術項目轉化。另外,他們也可以利用本公司的技術平臺申請國家科研經費。
馬凌燕表示,公司是做生物醫藥的,“想要成為這個高科技行業的龍頭,靠的就是技術和項目。”公司期待更多海歸加入,但也希望海歸能多了解國家的政策和行業資訊,“這樣才能最快地把技術轉化為成果。”(記者:陳毅彬 郭舒晨 吳笛 實習生:羅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