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期,中國社科院發布了公共服務藍皮書《中國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力評價(2010—2011))》,青島市在全國38個重點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評價排行中獲得了綜合指標第一名的好成績??v觀這次測評中的文化體育、公共交通、城市環境、醫療衛生、公職服務、住房保障、公共安全、基礎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9大項指標,青島市盡管不是項項位列榜首,但可貴的是我們能夠做到均衡發展,綜合實力突出。這是 “十二五”期間是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層次不斷提升、內容日益豐富,整個社會正在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社會大眾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公眾對公共服務需求越來越大、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居民關心的,已經不再僅僅是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務上花了多少錢,更關心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對公眾的工作生活帶來了怎樣切實的改善。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政府要努力提高政府均等化公共服務水平,這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諧的根本著力點。 正如《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與前景》一書所說:“城市最好的模式是關心人與陶冶人”。當現代服務型政府的務實之舉讓人倍感親切貼心,當均等化的優質基本公共服務伴隨百姓生活,當城市中處處彰顯溫馨和諧的人文情懷,當居民素質呈現蓬勃昂揚的精神狀態之時,整座城市就有了“和”的內涵、“美”的氣質、“幸?!钡捻嵨丁W鳛榍鄭u市的核心區和對外形象窗口,市南區秉承“感情貼近群眾、利益惠及群眾、政策激勵群眾、干事為了群眾”的工作理念,堅持民生為重,替老百姓想事、為老百姓做事,一系列重心下移、覆蓋廣泛、做法扎實的工作舉措,切實解決了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一批利益問題,將優質貼心的服務送到了百姓身邊,努力實現公共服務從基本化向優質化的轉變和部分群體分享到全體居民共享的轉變,讓現代化國際城市“首善之區”建設的發展成果實現普惠共享,為提升全市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做出了積極貢獻。 將社區之家建在每一個百姓身邊——1000平方米以上社區“三個中心”三年內實現全覆蓋 2008年以來,市南區著力將改善和保障“社區用房”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要著力解決的重大民生問題,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果斷做出了一項重大決策——為全區所有社區建設一處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區“管理中心、文化中心、醫療中心”,并把這一任務列為政府首位民心工程和頭號為民要辦實事,向全區居民做出了莊嚴承諾:到2012年,全區所有社區都要建成一個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社區 “三個中心”,讓社區真正成為居民溫馨的第二個家。為了確保社區“三個中心”建設有充裕的資金保障,市南區將這項工作列為全區財政投入的頭等任務之一,通過財政資金的傾斜、壓縮其他各方面的開支,甚至銀行貸款,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僅2010年就投入了5億元,截至目前,全區65個社區中已經有42處社區“三個中心”達標1000平方米以上,已有30個社區“三個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還有12處正在加緊建設裝修。市南區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稱號。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市南區堅持把1000平方米以上社區“管理中心、文化中心、醫療中心”作為夯實首善之區執政之基的關鍵舉措,努力將“三個中心”建設成為為民服務的平臺、百姓議事的平臺、居民素質提升的平臺和促進百姓身心健康的平臺,打牢基層凝心聚力的民生陣地。其實,建設一個或幾個樣板式的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區“三個中心”也并不難,但是要為全區所有社區都建一個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區“三個中心”卻不是一件易事,市南區之所以迎難而上,之所以堅定信心,就是不想讓“三個中心”成為僅供少數居民享受社區公共服務的稀有場所,不想讓“三個中心”成為美化少數社區服務功能的秀場,而是要真正地普惠全區,謀利全民,讓每一個社區居民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社區公共服務,為全區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優質均等發展提供堅實的載體保障。 把優美延伸到城區每一處角落——優化市南新環境專項整治讓百姓家園更美 秉承“環境就是生產力,打造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2008年以來,市南區在“首善之區”建設中提出了“城區環境最美”目標,深入實施“優化市南新環境”工程,投資400萬元,建成了全市首個區級數字化城管平臺;投入近8億元,對轄區823處總計38.8萬平方米的背街小巷進行了硬化,全區道路硬化率、機械化清掃率等均位列全市首位,讓大路平,小路也要平;直路平,彎路也要平;馬路平,人行道也要平;院內平,院外也要平。同時按照“見縫插綠,墻上掛綠,空中透綠”的思路,先后實現了23條特色樹種路建設,實現了太平角一路等近20處綠地建設改造工程,對200余條道路行道樹穴進行了美化。按照看得見的凈,看不見的也要凈的標準,全區萬余個垃圾箱和果皮箱進行了更新和美化,近百座廁所達到了星級標準。此外,居民樓院綜合整治工程也成效明顯,三年的時間,全區共投入2.6億元,對744個樓院的1458棟樓進行整治,4萬余戶居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全面改觀,城區環境得到了極大提升,“路要平、燈要明、樹有形、綠色濃、角落凈、墻面新、海水清、山頭美、廣場公園如客廳”的愿景離百姓生活越來越近。 城市環境就像一件巨大的藝術品,承載著區域的獨特氣質和韻味,這是一座城市的根,不管現代文明再怎么枝繁葉茂,決定大樹生命力的還是根。在浮山灣畔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市南區在三年的時間里精雕細刻城區角落,用核心區的責任感表達著自己對城區環境打造的堅定信念,用城市對外形象窗口的使命感詮釋著自己對環境觀的深刻理解。環境美到極致而生韻,大美無言,風韻秀徹,人美,則事美,則景美,終成城市之大美。如今,在市南區“環境就是生產力”已經不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真實的核心動力,是整個城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實現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環節。 用愛心普惠每一個學齡兒童——深入實施優質教育均衡發展工作 2008年以來,市南區在充分挖掘區域教育資源、打造一流教育強區的同時,深入實施 “統籌教育資源、促進均衡發展”的改革,不斷加快教育資金投入、加強教育隊伍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據統計,三年來市南區財政對教育工作的投入累計達到13億元,占全區財政投入的12%,使名校優質資源得以有效輻射,區域內擇?,F象減少了60%。圓滿完成了24中改造和51中風雨操場建設,解決了21所學校的冬季采暖問題,完成了近20所學校校舍維修工程和51所學校的用電線路改造,升級擴建校園視頻監控系統,建立了“校園監控中心”。完成了26中改造建設項目,啟動了大學路小學分院、三江學校改建和九年一貫制學校新建等項目,啟動了現代公民教育工程,建立起區域學生體質監測數據庫,形成了15項學校體育特色項目。今年,市南區又公布了均衡教育三年路線圖,努力實現“點”上的名校教育品牌向“面”上的區域教育品牌的轉變,實現優質教育資源高水平上的均衡發展,“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的均衡教育目標在市南已日漸清晰。 當前中國的教育問題,尤其是沿海發達地區,已經不是簡單的教育資源短缺問題,也不是資源總量失衡問題,而是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導致的教育結構性失衡問題,使得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有限性與家長社會對于優質資源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沖突成為了主要矛盾,“上好學”替代 “能上學”,成為了社會的主流追求。2008年以來,作為全市優質教育資源最集中的市南區另辟蹊徑,不斷統籌教育資源,先是硬件均衡,接著是校長交流,緊跟著名師交流,三年三大步,初步破解了“擇校熱”這一難題,變“挖谷堆峰”為“填谷揚峰”,用“釜底抽薪”的辦法努力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高位均衡發展的目標。用大愛普惠每一個孩子,讓孩子們贏在起跑線上,享受優質教育起點上的公平,這樣堅定的執政理念使人們重新看到了教育公平實現的真正可能。 讓文明成為每一個市南人的自覺行為——穩步推進居民素質提升工作 2008年以來,市南區在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首善之區過程中,始終把提升居民素質作為關鍵之關鍵,圍繞“居民素質最高”總要求,在提高居民素質方面不斷進行創新和探索,在全市率先啟動了“居民素質提升工程”,全面實施“五大教育”、“五大活動”,形成了提高居民素質的強大合力。為了培養居民理性的思維、健康的心態和文明的行為,市南區連續三年在全區開展百日教育宣講活動,組建了100余人的區青年志愿宣講團和60余人的區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社區“五老”講師團,并根據形勢任務和群眾需求每年確定若干宣講主題,建立了區、街、社區的三級宣講教育網絡,深入社區、學校、企業,向居民群眾廣泛宣講。截至目前,共計宣講千余場,受眾十萬余人次。開展市南人素質大討論活動,為百姓量身定做《居民素質基本指標30條》,編寫《圖書素質文明手冊》、《春天的耕耘》等圖文資料,從道德素質、技能素質、健康素質等細節入手,引導居民提高個人素質,實現了居民自我教育、自我審視、自我提高,有力地增強了市南區的軟實力,為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的順利開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個城市的發展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但是最重要的是提高人的素質。提升居民素質是城市實現持久長遠的發展,始終保持創造性活力的核心要素,對于城市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笆咨浦畢^”首先要有“首善之民”,三年來,市南區將提升居民素質始終作為全區的重點工作來抓,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和廣度,全面實施和推進居民素質提升工程,著力培育高素質的“首善之民”,努力讓老百姓都具備堅定的思想素質、良好的技能素質和健康的身體素質,實現心有所求。市南人堅信,文明贏得尊重,素質決定發展,當我們的城市有了高素質的居民,思想就會更開放,發展的意識就會更強烈,日常的行為習慣就會更文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就會更和諧,整座城市就有了靈魂,有了張力,有了無窮生機。 用貼心服務溫暖每一位市南居民——優質基本公共服務切實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作為青島市的核心區,市南區在突出抓好社區載體建設、城區環境管理、優質教育均衡和居民素質提升等四項公共服務的同時,還采取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舉措全力提升公職服務、公共安全、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和就業等各項基本公共服務,確保實現工作的高效率、高水平,努力達到效果的優質化、全覆蓋,為廣大居民群眾營造一個溫馨的生活工作氛圍。一是公職服務更高效。在全區建立了廉政評估管理系統及行政窗口單位電子監控平臺,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深入推進崗位廉政風險防控和綜合電子監察平臺建設,對領導干部廉潔從政實行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監督,不斷深化源頭治理,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執行力明顯提高,全區機關干部愛崗敬業、干事創業的熱情不斷高漲;二是公共安全服務更扎實。市南區將社會治安和社會穩定工作作為“第一要務的要務”,扎實推進平安市南建設,積極構建以技防建設為主的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穩控體系,實現重點要害部位技防率達100%,公眾對社會治安滿意率達100%,圓滿完成了奧帆賽、殘奧帆賽、多國海軍活動、國慶六十周年、十一屆全運會等重大活動期間的安全綜合保障工作,成為全市唯一榮獲“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的城區;三是公共醫療服務更到位。市南區以優化社區衛生服務為切入點,著力打造覆蓋廣泛、內涵豐富的“一刻鐘社區衛生服務圈”,在全市率先實行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收支兩條線”管理,擴大了藥品“零差率”銷售范圍,全區12家公立的社區衛生中心全面推行基本藥物制度,523種基本藥物實現了零差率銷售,且均與青醫、市立等三甲醫院建立了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切實做到“小病不出社區,大病及時轉診”。四是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更有特色。投資百萬元,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功能齊備的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全區文化活動中心面積已全部達到150平方米以上,89處街道社區圖書室全部升級,社區圖書室藏書總量達到20余萬冊,區圖書借閱系統實現了區市之間、區與區之間的聯合借閱。在全區建成了300處設施齊備的公共體育健身場地,9個街道辦事處達到省級以上群眾體育工作先進社區標準。五是社會保障和就業服務更貼心。市南區根據困難群體的實際解困需要,對轄區內低保戶、殘疾人、孤寡老人就診實施“四免一減”政策,成立“新市民之家”,為進城務工人員開展政策咨詢、法律援助、維權等服務,全市檔次最高、功能最全的老年公寓—浮山所老年公寓正式開工建設;率先在全市建設啟用示范性街道勞動保障平臺,出臺了創業扶持及就業補貼“雙百萬”政策,設立了22處大學生見習基地,建立了2個創業孵化基地,5個創業示范基地,近2000名大學生完成實訓,2008年至今,全區共發放各類扶持金、補貼、貸款近5000萬元,完成就業援助1.1萬人,扶持自主創業近萬人,帶動就業2萬人,5萬余人成功實現就業,實現就業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 |
上一篇:市南西部城區面貌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