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清華大學的“真維斯樓”引發社會各界熱議后,日前有媒體再度爆出,在山東大學,甚至還一個“董明珠樓”。與真維斯集團的捐助換來了清華大學“真維斯樓”不同,山東格力電器的捐助換來的并非“格力電器樓”,卻是一座以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為名的“董明珠”樓。一時間網絡上紛紛出現了批指此樓之聲,筆者認為,當下中國企業的慈善問題,已經不光是捐助者需要上良心課和膽量課,也亟需一場全民慈善教育課。
熱炒董明珠樓源于媒體“生存之道”。 我們都知道“炒作”是一種非常規的新型傳播模式,筆者給它下的定義是在一定時機內對某個事件進行的畸形放大。這里面的關鍵點首先在于時機上。美國人一般生意失敗了會說一句話:The original timing was not right——時機不正確一切全完蛋。在炒作這個概念下,完蛋的是那些與新聞本源相關或相似新聞事件。 自“真維斯樓”開始,網絡上對企業慈善行為就有了兩派看法。一方認為只因真維斯是制衣業民企,說它污染名校實在很冤;另一方認為捐助就該屏蔽一切商業氣味,捐了不吭聲,罵了不還嘴,才是真雷峰。不論哪方觀點獲勝,最終不敗的是拋出論點的媒體。讓大家在爭議中產生對信息的需求,在罵聲里收獲受眾的眼球經濟。我們今天關注芝峰婚變,明天關注企業無良,這是媒體的生存之道,不能說好還是說壞。 新聞不能沒人看,得具有刺激性,所以才造成了炒作的升級,升華了罵人的“重口味”。在評論者發泄完畢后,至多希望中國慈善捐助的明天更美好,既不用出錢,又能很爽,大家各取所需,本來是件好事兒,卻不知正是因為如此,才驚得企業家改弦易轍,中國才有巨富不露白,越罵越不捐的怪圈。 換一個角度,說說大家都關注的娛樂話題,四川的趙半狄先生將禁演“功夫熊貓”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發展,借此收獲了不少關注。但是,為何大多數人對他提出的所謂“愛國觀點”嗤之以鼻呢?就是連小學生都知道,他除了會罵這部電影,是絕對拍不出這部電影的。 筆者總結為,放棄今天見證別人創造的感動,就是永遠放棄自己將來創造感動的機會。看待企業慈善也一樣。 做慈善要不拋棄不放棄“棋行無悔”。 我們都希望中國能有更好的捐助機制,有更多良心企業參與,感觀上更舒適的人文關懷。一方面需要企業有心力:不為名,不為利,只為明天;另一方面也需要民眾的心量:不說好,不說壞,只看將來。 有了寬容,我們才能接受更多的知識,接納更多的看法。用智慧的眼光,去判別事件的真相。 有評論指出,董明珠樓背后存在權錢交易,是為了討好企業高管。卻不知,這正是缺少了對格力企業文化和當代中國企業家精神源代碼了解所產生的誤判。 鄧小平同志曾說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的關鍵,又在領導干部身上。我們黨之所以能勇往直前,不斷創造輝煌和奇跡,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優秀領導干部的努力與奮斗。從90年來的新起點上邁向未來,中國國有企業的領導干部們正在用先進者的人生標尺衡量自己,校正自己,鞭策自己,在實踐中交出不負人民期待的嶄新答卷,格力品牌的發展正是最好注解。 辦好企業需要有哲學,學好哲學不一定能好企業。哲學家、企業家,兩者兼顧稱之為完美,引之為榜樣。日本有日航董事長稻盛和夫,中國有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 前者一部《敬天愛人》述說了企業為社會貢獻所需的“心學”,后者一部《棋行無悔》講述了中國年青人在做人做事上需要的“力學”。 當下中國大學生畢業易、就業難,好不容易入職后又要面臨房貴車貴老婆貴的難題,破除人生困境,需要棋行無悔的精神。這種精神,使得“董明珠樓”比“真維斯樓”或“格力”樓來得更有意義。現在有些人把包裝概念化了,造成部分公眾對人名標榜的反感。事實上,企業家的人格魅力不應是平庸的,不應是沒有實用性的,相反,只要能激勵人、引導人就是慈捐雙贏。 最后,要提醒企業的是做慈善做捐助也是一種企業創新,一種核心競爭力的培養,而拿出誠意幫助高校進行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才是匡正誤解的最好手段。良性的企業慈捐,應該是這個社會的主導和引領;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