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1月1日我市開始大力推行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工作。記者近日重點走訪了部分試點農貿市場和居民小區,發現試點情況不盡人意,目前了解垃圾分類標準、主動進行垃圾分類的商販和居民仍在少數,其原因主要是缺少持久推廣的保障與措施,這與10年前的首次垃圾分類試點流產有很大相似之處。對此,有關人士建議,今后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宣傳與鼓勵措施,完善相關法制保障和鏈條管理。 垃圾分類,是一種文明進步。在創建文明城市的 根據垃圾分類試點有關部署,市內四區將利用一年左右的時間進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各區分別選擇1個機關企事業單位、1所學校、1個農貿市場和1個封閉式居民小區,組織試點。按照“大類粗分、干濕分離”的原則,垃圾分類試點設為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它垃圾三類。試點區域的單位和居民進行分類投放,環衛部門、再生資源回收企業進行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 那么,試點五個月來進展如何?記者重點走訪了部分試點農貿市場和居民小區。 在市北區河馬石農貿市場,記者發現,市場內部環境整潔,整個市場的垃圾都被投放在市場外部臨近馬路的分類垃圾箱內。垃圾箱附近設有與垃圾分類相關的宣傳橫幅、展板。據市場內攤主介紹,在垃圾分類剛開始實行的時候,曾有相關工作人員向市場內各攤位發放垃圾分類宣傳冊,并進行了一些相關指導。 然而,據記者現場觀察,市場內的垃圾丟進市場外的分類垃圾箱時,很少有人在丟之前對垃圾進行分類。大量的菜葉、果皮、衛生紙、竹簽等被裝入同一個袋子里直接丟入分類垃圾箱。“只要把垃圾放到分類垃圾箱就行了,到時候會有人分類。”一位丟垃圾的攤主如此回答記者質疑。 下午一點左右,負責清理垃圾的專門工作人員出現了。他只是對垃圾箱中的垃圾進行了簡單整理,把裝不下的垃圾分攤進不同分類的垃圾箱中,并沒有對垃圾進行嚴格分類。據當地居民介紹,垃圾回收車在每天傍晚來一次。試點處的垃圾和附近小區的生活垃圾一起采用混合回收方式收走。 隨后,記者又來到市南區天福苑小區試點,小區的垃圾分類指導員胥師傅告訴記者,自己每天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分揀垃圾。“很多住戶嫌分類麻煩就直接把自家的分類垃圾桶放到這邊,我就幫他們簡單分一下。” 試點剛開始的時候,為了引導居民正確分類,每個試點都選配了專職或兼職的分類指導員,然而記者調查中卻發現,很多指導員像胥師傅一樣,成了居民垃圾分類的“保姆”,反映出居民的分類意識仍然薄弱。其中很多人嫌麻煩,覺得分不分都無所謂。 天福苑小區一位居民告訴記者,今年試點垃圾分類以后,物業給住戶集中講過,家里發了兩個垃圾桶,一個放廚余垃圾,一個放其他垃圾。這段時間她家一直堅持分類,扔垃圾時也按照標準放進相應的垃圾桶。“這是個好事,政府投入那么大,改善我們的環境,大家應該支持配合。”這位居民說,目前也有些鄰居可能因為忙,或者不清楚標準,所以垃圾分得不徹底,其實養成習慣了也不費多少事。 為提高居民分類意識,各試點也進行了一定的政策宣傳,但記者采訪中發現,只有不到三成的居民能說出垃圾分類的標準,不少居民甚至認為垃圾分類已經是過去的事了。“以前是有人進門宣傳垃圾分類來著,可是后來也就不了了之了,很少有人提過這事了。”天福苑小區的王女士說。 在另一個試點——逍遙二路生活家農貿市場,記者花了很長時間才找到分類垃圾箱。雖說是試點,市場卻只有“垃圾分類,清潔市南”這幾個字,在分類垃圾箱旁邊沒有任何分類宣傳標志。 此外,在調查過程中,還有很多居民反映說,有的垃圾回收車在收垃圾時,把不同種類的垃圾一車拉走,“分好的垃圾一車拉走,那我們不是白分了嗎?”一位居民如此表示。 早在2000年就進行過試點—— 垃圾分類難在哪里? 據了解,我市今年初進行的垃圾分類試點并非首次嘗試,早在2000年底湛山小區就作為我市首個垃圾分類的試點小區,后來又增加了祥泰小區等5個“更便于管理”的封閉小區,可最終都是不了了之。 今年的這次試點,可以明顯看出政府的決心:出臺《青島市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技術導則》,為試點家庭配備垃圾桶以及更新垃圾運輸車輛、新建垃圾分類處理設施等。但近五個月來的試點現狀卻并不理想。垃圾分類推廣到底難在哪里? 記者日前來到最早的試點——湛山小區,采訪了幾位老居民。對于10年前的那次垃圾分類試點,很少有人記得。在此生活了四十多年的鄭先生說,當時的垃圾分類主要就是把一個垃圾桶換成了兩個,但對很多人來說只不過是多了一個垃圾桶而已。家住秀湛二路的居民劉先生告訴記者,當時報紙上宣傳過垃圾分類的知識,社區也說過這事,但是最后分類就成口號了。 劉先生認為,垃圾分類沒有堅持下來的原因,一是小區不是封閉的,周圍飯館多,人口流動大,生活垃圾“產量很高”,增加了管理難度。二是由于多數居民沒有養成自覺分類的習慣,“分與不分都一個樣,沒人管,漸漸地大家也都不當回事了。” 如果說10年前的垃圾分類試點是因為考慮不周而流產,那么今年的新一輪試點是否又遇到了新問題呢? 家住浮新小區的王先生認為,垃圾分類試點之所以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沒有人來監督執行這件事。“我們也覺得垃圾分類是件好事,剛開始的時候還堅持了一段時間,但是不管你分得好壞也沒有人管你,慢慢地就很少分類了。” 在分類指導員胥師傅看來,很多居民對垃圾分類不重視、敷衍了事是導致目前試點現狀的主要原因。“有些人就是圖省事,怕麻煩,其實每天多抽出一會功夫就能做好。” “培養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持續的宣傳必不可少。”天福苑小區一位居民認為,沒有持久、深入的宣傳推廣,垃圾分類很難深入人心。 “垃圾分類是建設綠色青島、低碳城市的必然要求,堅持進行垃圾分類能夠取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市社科院研究員郭先登指出,我市垃圾分類試點了這么多年都沒有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因為市民沒有意識到垃圾分類對改善居住環境的重要意義,對垃圾分類沒有養成習慣;二是沒有強力的配套基礎設施支持。“現在我們的配套設施上去了,居民意識卻沒有跟上,就說明我們需要進一步完善管理和機制。” 曾在日本居住過的中國海洋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王新艷老師則認為,青島垃圾分類難以推廣,很大原因是沒有配套制度和獎懲措施。“在日本丟垃圾是要花錢的,他們有細致的分類準則和回收制度。要丟垃圾就要花錢買專門的分類垃圾袋,所以為了省錢大家都盡可能的少制造垃圾,并對其進行分類整理。” 市容環境大整治帶來推進機遇—— 有些“瓶頸”需要突破 在青島市目前開展的大干200天市容環境整治行動中,在垃圾分類回收方面制定了明確任務:實施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廚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做到日產日清,無積存。在市區年底前完成試點,2012年逐步擴大推廣范圍,完善餐廚垃圾回收體系。2013年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普及率達到80%以上。 目標已明確,對于垃圾分類試點中出現的難題如何突破? “要把垃圾分類工作進行到底,試點的示范作用舉足輕重。”郭先登表示,應集中精力抓好典型示范,下大力把16個試點抓到底、抓成功,然后再開始逐步推廣。 郭先登認為,要將垃圾分類徹底進行到底,還需要完善的法制保障。制定規范科學的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有效進行。出臺相關配套的行政法規,解決垃圾分類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并對全民進行垃圾分類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使垃圾分類深入人心。 “如果說垃圾分類在日本是一個完整的鏈條,社會各方面都進行參與,那么青島目前的垃圾分類試點還只是局限在居民分類這一個環節上,我們還有很多地方沒有深入下去。”王新艷認為,要做好垃圾分類,我們還要在政策措施方面下功夫,努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垃圾分類獎懲機制。“市民分類既要有內在自發愿望,又要有外界的支持和督促,這樣垃圾分類才可能成功。” 對于鏈條管理,郭先登則認為,不僅要繼續完善與垃圾分類相關的配套硬件設施,同時也要努力提高社會化的服務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家庭垃圾的產生,為垃圾分類工作創造良好的外在環境。 一位小區物業管理負責人說,要解決試點中出現的問題,還應該制定嚴格的垃圾分類評估標準和監督體制,通過獎懲手段嚴格督促居民分類。另外,建議開展豐富的、持久的垃圾分類宣傳,向居民發放分類垃圾袋,評選優秀分類小區等,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 王新艷還建議,今后我們應采取多種輔助措施提高居民分類的積極性,比如獎勵垃圾分類做得好的住戶等,要注重培養孩子們的垃圾分類意識,在幼兒園和中小學普及垃圾分類教育,從小培養分類習慣。 |
上一篇:浮山將打造成國內一流生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