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行過街天橋,如何更好地方便市民?(資料照片) 這邊“期盼” 那邊“冷落” 【社會熱點】鄭州部分天橋淪為擺設 “天橋到處有,就是沒人走。”在河南鄭州,部分動輒花費數百萬元建設的人行天橋,由于利用率偏低、多數行人不走,使出于行人安全和緩解交通擁堵考慮的過街天橋閑置。 政府投入巨資修建天橋遇冷的背后,究竟是相關部門所稱的配套設施沒有到位,還是因為“上馬”公共 天橋現狀: 部分無人問津遭冷落 橋上鮮有人過,橋下成群結隊。這是記者5月24日早上9點在嵩山路與棉紡路交叉口人行過街天橋上看到的一幕。 這里的人行過街天橋位于棉紡路北側、橫跨嵩山路,但是只在棉紡路上修建了東西兩個方向的步梯供行人上下天橋。據初步估算,整個天橋橋面的長度大概為120米,而穿越嵩山路的直線距離只有10多米。 “我要去對面丹尼斯百貨購物,綠燈時直接穿過嵩山路也就十幾秒,如果走天橋,就需要2分多鐘?!痹诖寺愤^的卞女士說,而且還要爬上爬下,既費時又費力。 “這個路口本來規劃的是環形天橋,因為路口有丹尼斯、蘇寧兩家商場,周末經常出現擁堵?!编嵵萁痪箨牭囊晃粓糖诮痪f,可能因為棉紡路南側的拆遷難度大,所以修成了現在這樣。 在鄭州,過街天橋受到“冷遇”的并不只有這一座。一些市民抱怨說,大學路鄭州大學東門、人民公園東門、文化路黃河路等地的人行天橋不少也淪為擺設。 記者在位于鄭州市中心繁華路段的人民路天橋同樣發現:由于路口沒有封閉,30分鐘的時間,只有7個人從橋上走過,然而每次不到1分半鐘的紅綠燈轉換,就有40多位騎電動車者和行人從橋下直接穿過人民路,由于行人、電動車、機動車相互搶路,交通擁堵的情況頻頻發生。 據鄭州市委、市政府2010年底組織有關單位對市內39座人行天橋和9個地下通道進行了評優評差結果顯示,市民評價較差的人行天橋和地下通道在10個以上。 市民期盼: 完善天橋配套設施 5月25日,記者來到在花園路動物園和花園路口兩處過街天橋,卻看到另一番景象,天橋上人來人往,特別是在高峰時段顯得格外熱鬧。 同樣是過街天橋,為何這里就“招人喜歡”呢?原來這兩座天橋不僅連接道路兩旁公交站牌,而且花園路中間一律被護欄隔離,更有 “文明出行,請走天橋”的提示標語。 “我們要到路對面,走天橋是最便捷的選擇。”在動物園門口市民田先生告訴記者,走這里的天橋,比起繞馬路要節省10分鐘以上的路程。 記者調查發現,文化路東風路交叉口的環形天橋利用率同樣居高不下,原因也是這里設置了交通護欄。 事實上,根據《城市人行天橋和人行地道技術規范》要求,設在非全封閉路段上的天橋應設交通護欄阻隔行人橫穿機動車道;當橋梯口附近有公共交通??空緯r,易在路中設交通護欄;當橋梯口附近無公共交通??空緯r易在道路兩側設交通護欄。 但在鄭州,一些人行天橋建完了事,根本達不到這一規范要求,不僅沒有配備配套設施,合理地設置隔離護欄,而且疏于管理。 而隨著城市框架的不斷拉大,鄭州市正在大力發展立體交通,尤其是該市地鐵、高架這樣重大工程的建設,使得人行天橋項目越來越多。 據鄭州市規劃局的統計資料,全市已擁有42座過街天橋。而列入今年計劃的22座人行天橋中,目前已開工12座人行天橋,其他10座人行天橋和地道正在做前期準備工作。 對于市民期盼提高人行天橋利用率的問題,鄭州市人行天橋項目部的劉俊回應說:“前些年建設的天橋地道還沒有全面將非機動車推行坡道納入設計中,但今年的項目中將全部都考慮到非機動車推行坡道設計?!?/p> 據介紹,今年鄭州計劃建設的22個人行天橋(地道)項目都將配套建設非機動車推行坡道;另外,項目中在設計的天橋還考慮了電動扶梯的設計,個別人流量大的區域的人行天橋將會建設電動扶梯或預留電動扶梯位置。 專家意見: 公共設施建設需征求民意 “天橋到處有,就是沒人走?!痹谝黄W帖中,網友中原動車組談到鄭州天橋利用率低的問題說,搞規劃和具體建設的人不征求民意,怎么會想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天橋建在哪里、怎么建? 在河南省和鄭州市規劃局的網站上,時常有市民留言懇請,希望對自己家庭附近的路段進行考察,修建人行過街天橋。 “報道上說一座天橋就要上百萬,花了不少錢,但很多天橋建得不是地方。”一些市民抱怨說,希望有關部門能充分征求民意,在需求量大的地方修建人行天橋,解決自身的出行難問題。 對此,鄭州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規劃部門公布的只是項目情況介紹,更細致的方案在施工現場。因為一般情況下由建設單位在工地對項目予以公示。 按照相關規定,涉及重大行政許可項目,必須向公眾公示,但一些具體的公共設施建設,則沒有要求必須公開征集意見。 據了解,在鄭州,一些涉及到民生項目工程建設,更容易采納專家意見。有官員認為,較之市民意見,專家的方案更具體,考慮的內容更全面、更具有操作性,一些市民在提意見時,往往考慮的是自身利益,征集民意會使得工期無限拖延下去。 對此,鄭州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劉韶軍并不認同。 “坐小車的應體會步行普通市民的難處,尤其是涉及到人行天橋這樣旨在為居民提供出行方便的民生項目,要充分征求民意?!?劉韶軍建議說,人行天橋建設應合理規劃,尤其是做好前期調研,在天橋的建設地點、設計方案征集上可以公開互動,使天橋有民意基礎,隨后再根據周邊環境進行合理設計,體現人性化的特點,保證合理的坡度、階梯高度,同時盡可能配套建設電動扶梯、非機動車推行坡道等設施。 “此外,加強宣傳引導工作和人員管理,在短期內可以配備專門的交通協管員,引導行人,并對嚴重違規者進行處罰,從而促使市民逐漸養成走天橋的習慣。”劉韶軍說。(記者余嘉熙 本報通訊員 王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