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訊(記者朱建華 李佳) 高考前夕,首個包括港澳臺高校在內的中國大學百強榜發布,排在前十名的高校中,臺灣、香港各3所,大陸4所,其中大陸的清華大學與臺灣大學并列第一,北京大學列第七。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的排名依次是22、25、77、84、95。 作為榜單發布方,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昨日介紹:“兩岸四地大 據悉,排名選取的是120所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且面向兩岸四地招生的高校,其中大陸高校85所,臺灣25所,香港區8所,澳門2所。 發榜方昨日介紹,通過兩岸四地高校的研究,大陸高校欠缺有影響力的國際學術大師,港臺多所高校都有多名“高被引科學家”,而大陸僅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個別學校有1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該排名榜子項目的分類“博士學位授予數”里,博士授予學位數量排名前十的高校全部來自大陸,其中多所大學每年授予的博士學位在1000個。而博士學位教師比例在90%以上的10所則全部為港臺大學。 昨日,榜單發布方有關負責人稱:“截至目前,看到的媒體報道還是很正面的”。但記者了解到,該榜在引起關注的同時,也引來了爭議。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教授認為,因為管理體制不同,兩岸高校的可比性不強。在國際化指標上,大陸高校沒有明顯優勢。他認為,榜單呈現出來的差距,大陸高校如要趕超,“需要一個過程”。 記者連線 為發布第一個真正意義的中國大學榜單引以為豪 制榜者:排名透明 允許驗證 發布首個包括兩岸四地中國大學排名的榜單的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2003年曾用英文發布“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昨日,記者連線該中心執行主任程瑩博士,他對公眾關心的問題做了回應。 長江日報:為什么要以兩岸四地大學為對象排名? 程瑩:對兩岸四地的研究型大學按照統一的質量和表現指標進行比較,可以了解他們的相對位置和比較優勢,最終推動兩岸四地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的共同提升。 長江日報:排名的指標體系是如何設計的? 程瑩: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所采用的指標體系的基礎上,考慮到中國大學的特點,我們又增加了若干個同時適用于兩岸四地教育狀況的指標,形成了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質量、學校資源4大類共13項指標的排名指標體系。 長江日報:排名的數據都是從哪里來的呢? 程瑩:主要來自三個渠道。一是是國際性的數據庫,二是官方發布的統計數據,三是由我們獨立開展的調查。 長江日報:這個榜單與國內以往的排名有何區別? 程瑩:一是此前的國內大學排名沒有國際可比性的指標體系,如兩院院士、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教學成果獎;二是此前的國內大學排名很少公布各大學在單項指標上的得分和名次,使得外界無法對排名結果進行檢驗和重復。 長江日報:被排名的高校如有疑問,怎么辦? 程瑩:整個排名高度透明,除了提供各個學校的總得分以外,還提供了學校在每個原始指標上的得分,允許他人檢驗核實每所大學在各個具體指標上的表現和位置情況。 長江日報:榜單選擇現在發布與高考有關嗎? 程瑩:作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大學榜單,這是一件讓我們引以為豪的事。榜單從去年6月份開始準備,選在現在發布與高考沒有太大的關系,只是巧合。有些省份高考志愿此前已經填完了,如果純粹考慮高考,可以在更早的時候發布。今后還會考慮繼續發布兩岸四地大學排名。(記者 朱建華) 【專家觀點】港臺高校讓大陸牛校“靠邊閃”榜單警示大陸高校隱憂 本報訊(記者李佳)在上海交大年初發布的2011年大陸高校排行榜中,占據前三位的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武漢地區的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排在了10位和12位。 而在6月1日剛公布的全版“中國大學榜”中,北大排到了第7位,中國科技大排在了第9位,華科大和武大更是往后挪了十多位。香港理工大學、臺灣陽明大學……許多以前感到陌生的港臺大學,進入了前20位。港臺高校為何讓大陸牛校“靠邊閃”?排除對該榜的爭議,大陸高校又該有怎樣的警醒和啟示? 高教專家:論文“大躍進” 質量難想象 “因為港臺不少高校更具世界優秀學府的特質——崇尚學術自由,學術權力在校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武漢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胥青山解讀。他介紹,評價大學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是科研實力。目前中國大陸論文總數遙遙領先,與美國不相上下,但這種論文“大躍進”卻埋藏著隱憂——人均論文發表率、單篇論文引用率、論文影響因子等評判論文質量的指標,大陸卻是倒數。 胥青山介紹,通過與臺灣和香港同行的交流,他觀察到,他們憑著興趣確定專業方向,一旦獲得資助就“給力”出成績,耗費多年埋首做好一個項目。相較國內,靠著行政壓力搞科研,“有錢就做,沒錢就不做”。他舉例說,搞化學的,一個學期在三大檢索上發幾十篇論文,可能每篇只是改幾個元素,論文數量上去了,質量難以想象。 港歸碩士:香港少見終身制教授 張文輝,武漢知名服裝設計師,武漢紡織大學服裝設計系副主任,2001年到2002年間到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品與時裝設計專業讀碩士研究生。 在港理工的每天,張文輝呼吸的都是國際化氣息,“80%是外籍教師”。他介紹,在香港,極少數教授是終身制,更多的是聘用制,有在知名企業和大學工作經歷的各方人士,聚集而來。 在內陸高校,這不可想象,一旦專業方向落寞,授課教師只得轉到其他專業,適應起來有一定困難,但“蘿卜”必須在“坑”里,拔也拔不得。從學生培養來說,港生最愛studio(工作室),經常給企業做研發,課程教授注重實踐與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