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綜合運用科技手段 “通過數據比對鎖定犯罪嫌疑人,在網吧抓獲嫌疑人” “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北京市委常委、公安局長傅政華說,58小時快速偵破故宮盜竊案,源于北京市警方堅實的基礎工作建設,綜合科技手段的運用。 5月9日,北京警方接到故宮失竊案的報警。現場勘查結束后,辦案民警在故宮誠肅殿齋宮、配電室、周邊圍墻的灰塵印痕中發現了部分痕跡線索,技術人員抓住每一處細節,標注 據介紹,嫌疑人石柏魁并沒有犯罪前科,他的數據出現在北京警方的數據庫中,源于一次“偶然”也是“必然”的事件——2008年4月8日,石柏魁因隨身攜帶管制刀具,被警方治安拘留,他的個人信息得以錄入警方的數據庫。 傅政華介紹說,按照公安部“想長遠、辦大事、打基礎”的部署要求,北京警方在前期開展基礎信息大普查、對靜態基礎信息有效掌控的基礎上,自2007年起推出“核查即錄入”工作,即各執法崗位的民警通過面對面檢查、核實、記錄的方式,實現對詢問過的“人、地、事、物、組織”信息進行動態采集,然后全部錄入基礎信息數據庫,聯網后供全市警方共享。 11日,技術人員繼續比對琉璃瓦上發現的痕跡,認定與嫌疑人石柏魁數據一致,協助確認了嫌疑人作案時的活動軌跡和逃跑路線。 當晚7時許,警方發現石柏魁在豐臺區友聯時代網吧上網,專案組成員立即趕到現場,成功抓獲嫌疑人。 傅政華表示,北京市公安局將進一步加強基礎工作及“科技強警”建設,保護首都安寧。 故宮安保漏洞不少 “追趕犯罪嫌疑人的夜巡員近60歲,值守人員接到報警后并未按規定到現場查看” 案情目前正在進一步審理之中,剩余3件被盜展品的追繳工作也仍在進行。 故宮博物院安防為何如此“脆弱”?社會各界對故宮的內部安全防范措施紛紛表示質疑。專家分析認為,長期平安無事導致的麻痹思想或是竊賊能順利在故宮偷走展品的重要原因。 故宮博物院新聞發言人曾表示,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故宮就引進科技手段加強安全防范,形成了人防、物防等立體保護格局。故宮博物院一直更新安全防范設施,從2010年10月起開始建設新的中控室。但此次失竊案暴露出“立體格局”中漏洞不少。 據介紹,石柏魁兩次進入故宮,都是從檢票口附近混入,卻沒有受到阻攔。在執行每天例行的清場工作時,工作人員相對關注開放區域,而對于一些類似配電室的附屬建筑,并沒有進行細致的查看。石柏魁將常規報警器電閘切斷后,值守人員曾經連續接到“區域故障”的報警,但并未按規定到現場查看。 此外,故宮內部安全防范人員還存在年齡過大、人員培訓不夠的情況。最初發現石柏魁蹤跡的夜巡人員近60歲,無論體力還是反應都很難與不到30歲的石柏魁相提并論。當晚搜尋未果后,故宮并未進行全面的檢查,導致次日才發現有展品被盜。竊案發生過程中,故宮的安防設備也未能起到應有作用。 據了解,目前,針對發現的隱患,北京警方已與故宮博物院協商研究,制定完善今后的安保方案,以全面提高故宮博物院的內部安全防范能力。 亡羊補牢,時猶未晚。專家建議,故宮博物院應對現有的安全防范系統進行評估和系統的規劃、升級改造:對現有安全防范設備進行認真地摸排,解決老舊設備的隱患,并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規劃和升級,同時對故宮內部安全保衛人員加強培訓和優化組合,解決部分人員年齡偏大、對職責認識不清等問題,并建立有效的內部安全防范方案和應急預案。 幾起世界博物館失竊案(延伸閱讀) 英國大英博物館:報警器也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2004年,大英博物館連續兩次發生中國文物失竊案件:在對公眾開放的時間內,15件中國珠寶首飾藝術珍品不翼而飛。事隔多年,此案仍在調查中。大英博物館展館面積龐大、展品眾多,但是安保人員的數量有限,每個展室只安排了一兩名工作人員。另外,報警系統并不完全可靠,如果藝術品體積夠小,被帶出門時不會觸發警報。 美國波士頓加德納藝術博物館:外行劫匪制造最大藝術品竊案 1990年3月18日凌晨1時,兩名身著警察制服的白人男子來到加德納博物館,借口檢查安保情況,制造了美國史上最大的一起藝術品盜竊案。這些總價值高達5億美元的藝術品至今仍杳無蹤跡。不過,由于劫匪的藝術眼光欠佳,很多價值連城的作品幸免于難。 法國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5幅世界名畫被盜,保安“什么也沒看見” 2010年5月19日,在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包括畢加索的《鴿子與青豆》在內的5幅世界名畫一夜之間被盜走,總價值上億歐元。監控攝像機拍下了盜賊的行竊過程,但是當夜值班的3名安保人員卻稱“什么也沒看見”。 日本秩父宮紀念體育博物館:漏放監視器致首屆奧運會獎牌被盜 2010年,在東京新宿區的秩父宮紀念體育博物館,一塊1896年雅典第一屆奧運會體操單杠比賽獎牌于當天對外開放不到兩小時就丟失了。事后警方調查時發現,這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并沒有在展品附近設置必要的監視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