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長劍-10巡航導彈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資料圖:無人機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中日軍隊需要一套“見面規則”
Q:報告中提到,日方認為,中方將構筑政治信任優先于防衛交流。在你看來,難道即使兩國政治信任尚未建立的情況下,也應當促進防衛交流嗎?為什么?
A:我的確這樣認為。同時,這也是我們這份報告要傳遞給中國的一個強烈信息。過去,中國海軍只是在近海活動,沒有太多和日本自衛隊打照面的機會。但隨著中國軍力特別是空軍、海軍實力的增強及活動范圍的擴大,和自衛隊“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多,發生沖突的幾率也不斷增大。為防止發生意外事故,維護穩定的空中和海上秩序,在保持良好政治關系的同時,兩國軍方之間制定一套規則十分重要。危機管理應成為中日兩國軍方優先考慮的課題。
Q:報告中提到要建立不受政治關系左右的、持續的、以危機管理為目的的軍方聯絡機制。機制的具體內容是?
A:目前兩國正在討論。有許多方案,其中一個是日方與中國國防部外辦之間建立聯絡機制。與中方主管部門的聯絡當然十分重要,但日方考慮的危機管理機制,主要是指部隊與部隊之間、直接下達命令的部隊干部之間能否建立直接聯絡,即廣義上的聯絡機制。例如,雙方海軍和空軍行動的安全標準是什么,中日兩國存在不同認識,這也應該成為今后危機管理機制討論的內容。討論不該只限于兩國政府,兩國軍方,比如解放軍和防衛省相關負責人也要多開展交流。正因此,我們在這份報告中使用了“對于運用部隊的安全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共享”的提法。
不會出現最壞的局面
Q:中日兩國建立這種機制,還面臨哪些困難?
A:一是兩國對于防衛交流、軍事外交的看法不同。二是兩國制定國防政策的決策過程不同。拿日美來說,雖然決策過程不完全一樣,但兩國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對方的決策機制。反觀中日之間,這種機制本來就不同,雙方之間又互不了解,所以很容易造成誤解。
Q:中日間軍事層面上最壞的局面是?
A:我其實不認為會發生最壞的局面。在報告中,我們使用了“發生不測事態”這樣的說法。這種不測主要指偶發事件,因為兩國的安全標準不同,所以易發事故。這種事故不同于發生戰爭,但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是雙方都無法否定的。而且,兩國還沒有建立足夠的信任關系,發生事故后兩國國內輿論可能會迅速惡化。
Q:為防止出現最糟糕的事態,從現在起必須做什么?
A:除了加緊建立危機管理機制外,為了逐漸構筑兩國軍方的信任關系,有必要進行持續的防務交流和軍事外交。特別是軍方年輕人之間、實務層面之間的交流,應該在盡量不受政治關系的影響下展開。
【鏈接】《中國安全戰略報告》要點
2011年4月7日,日本防衛研究所發表《中國安全戰略報告》。
該報告核心結論認為:中國的崛起具有多面性,對國際及地區安全局勢具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成為日本、美國及歐洲各國不可或缺的伙伴;中國宣稱走和平發展道路,倡導構建“和諧世界”,在聯合國維和行動、共同打擊海盜等領域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中國近年處理與周邊國家利益沖突時姿態更為強硬,軍力迅速現代化引起地區各國和國際社會的關心甚至擔憂,已成為影響東亞地區安全環境的重要因素。
報告認為,從能力上看,中國軍費連續21年增長10%以上,過去10年軍費增加了3.7倍,已超過日本躍居東亞各國之首。以充裕的國防經費為后盾,中國不斷更新舊式裝備,加速推進軍隊現代化建設,各軍種特別是海軍、空軍及第二炮兵作戰能力明顯提高,遠程力量投送及精確打擊能力明顯增強。
報告強調指出,如果擁有航母,中國將能把活動范圍擴大到可得到空中支援的任何海域。特別是海軍長期在東海、南海等周邊海域進行大規模遠洋訓練及開展殲擊機空中加油訓練等活動,引起本地區各國新的擔憂。
報告認為,從意圖上看,中國具有改革現有國際秩序的訴求,認為美國等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秩序存在缺陷,這些缺陷導致局部沖突頻發和南北差距擴大等諸多問題。為此,中國主張增加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的國際話語權,推進“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這也是中國積極推動“軍事外交”的深層原因。同時,中國認為隨著國家利益的拓展,國家安全利益的內涵和外延發生很大變化,已經由傳統的領土、領海、領空擴展到海洋、外太空和電磁空間。
報告認為,中國對日軍事外交仍處于培養政治互信的階段,有必要與日方進一步探討如何避免政治關系影響防務交流,以及如何設置以危機管理為目的的聯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