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青島天氣 | 更多網上媒體 新聞中心 > 正文

那城,那事,那人——青島建置120周年(四)

來源: 2011-05-05 13:50:05

    30年代平民院: 號稱“公館”的廉租房 □ 孫保鋒 徐增娥

    “日落時馬車在青市的最西偏處(注:臺西鎮)。那是著名的馬虎窩。海岸上的木板屋與草棚,中間有不少的家庭在這荒涼的地方度日……我總想不到在這美麗的都市也還有這么苦的地方。” ——摘自王統照《青島素描》(1934年)

    德占時期采取的“華洋分治”,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青島地區間的差異。當時建設的臺西鎮勞工區,

經過二三十年發展,成為貧民聚居之地,時為青島最大的棚戶區、貧民窟。其中尤以臟土溝(現四川路)、挪莊 (現城武支路)、上馬虎窩 (現嘉祥路)、下馬虎窩(現四川路)等地最為臟亂差。

    三種方式建平民房

    為改善這一帶的住房條件,早在1928年,膠澳商埠局即有意效法歐美國家市政,“擬就挪莊建筑住屋千數百間,廉價卒于貧民”。可是,錢從哪來?歷任青島市政府財政都是捉襟見肘,預算報告常常是一片赤字。1929年,由市政府秘書長、參事、社會局、財政局、公安局、工務局局長等人和社會名流、專家學者等組成的13人籌建平民住所委員會,經過深入研究后,一套以政府撥地、多方籌款、百姓自建為主要內容的興建計劃正式出臺。

    當時興建平民住所有三種方式:一是由政府撥款興建,二是民眾自行建筑,三是慈善團體代為建筑。由政府撥款建筑的平民住所主要用來安頓各地來青難民,以充當傭工、苦力、攤販和貧苦婦女為限;民眾自建住所,由政府撥發公地建筑,不收取地租,如建筑資金有困難的,則酌量給予貸款,分期歸還;慈善團體代建的平民住所,則由政府無償撥給土地,廉價租給貧民居住。

    這三種方式中,后來以市民領地自建為主流。市平民住所委員會據此推出《辦理平民領地自建住所暫行簡章》,規定凡居住挪莊、馬虎窩、滋陽路及其它特經許可的市民,可申請領地自建住房,向公安局報送申請書和保證書,呈準后領取租地憑照和建筑執照,每張收費分別為5分和1角。凡批地自建住宅的市民,3年內免繳租權金和地租,但獲批的建宅之地在未建筑之前不得轉讓他人,違者收回租權。市民自領取租地憑照后,兩個月內須依照呈報的建筑圖紙建筑完工,否則收回租權。凡未遵照建筑圖紙自行建筑者,責令拆毀重建,并相應加以處罰。建筑完工后,應于5日內呈報公安局以備查驗,未通過查驗不得入住。

    “用富人的錢給窮人蓋房”

    艱難起步的平民院工程,終于開花結果——1930年青島最早的廉租房竣工。這三處分別位于臺西五路2號和四川路70號的平民院,共建房近600間。三處平民院有兩處來自民間善款,其中濰縣譚愛倫女士一人就捐資2萬5千元。也許是受譚女士感召,也許是當局動員有方,島城首富劉子山隨后也捐款5萬元,專門用于修建平民院。

    此時,青島新辟高級別墅區正備受追捧,這塊后來以八大關聞名海內外的特別規定建筑地,吸引了無數達官貴人、外商僑民租地建房,當局于是就從八大關地租地稅中專門抽出一塊,專款專用平民院建設,所謂“用富人的錢給窮人蓋房”。

    據1934年市籌建平民住所委員會公布的《青島市平民住所一覽表》所示,當時平民院全部位于臺西,“共有八處十四院,均系平房,每間十二平方公尺,一門一窗,一律黃墻紅瓦”,“公建者每月每間租金后一元,帶廚房者每月租金一元五角;自建者由公家施給地皮,不受租權金,并永遠免除地租地稅”。

    《青島市平民住所管理及租賃規則》規定,平民住所住戶僅限于在青島充當傭工、苦力或小商販以及貧苦的婦女,凡是商販營業額在500元以上或游手好閑無正當職業者,以及吸食鴉片者則不得租住。并規定平民住所每約100戶應預留兩間作為舉辦平民小學之用。

    平民住所租金由市財政局專款存儲,作為平民住所修繕資金或用于其他公益事業。

    租金水平分四等

    30年代中期,青島市政部門規定將市區租賃公有住房租金分為四等收取。一等為市南區沿海、湛山路、萊陽路等14條馬路地段的房屋,月租金每平方丈約5元。二等區為湖南路、膠州路等市南、市北部分地段的房屋,月租金每平方丈約3元。這兩個等級的房屋多屬于歐式、中式獨立院落的房屋或機關宿舍住房。三等為臺西鎮平民住所,如城武路平民院、四川路平民院等,公建者,每間月租金1元,帶廚房者每月租金1元5角。此外,有慈善團體新建的平民住宅400余間,只限平民租賃。租賃限制為:成人2-3人1間,未成年人4人合住1間,月租金與市公有住宅相同。四等為市內里院建筑,租賃價格分上中下三等,月租金分別為每間12元、10元、6元。有簡陋或幾家合住1間者月租金1元。

    平民住所租金似乎還算廉租。每月1元的租金對于青島貧民負擔如何呢?據1933年青島工商學會統計和《青島指南》記載,30年代青島各紗廠工人“每日工資最高2元2角,最低3角”,當時的物價水平為:大米每斤7分,小麥每斤5分5厘,玉米每斤7分5厘,面粉每袋2元3角4分。在青島生活費指數中,房租占比例最少,為12%,食物和衣著分別占25%和27%。而1926年上海生活費指數中,房租即高達109.8%。對比之下,居住在臺西平民院的人們還是很幸福的,他們笑稱自己住上了“十大公館”,那意思是,對窮人而言,能住進這樣的房子,可比富人住公館。言語之中,帶點自嘲,更帶著驕傲。

    貧民窟變為平民院,不僅是居住條件的喬遷之喜,也是一次從舊農民向新市民的身份轉換。日常生活、衛生習慣、鄰里關系等現代城市的社會規范,也在他們身上發生影響。一位政府派遣的平民院管理員在報告中說:“這些新居民開始改掉隨便大小便、亂倒臟水垃圾的習慣,他們不再用野蠻的斗毆方式解決爭端,而是心平氣和的商量解決,由于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防疫措施,霍亂大流行對青島平民院幾乎沒有造成多少危害。”

    青島里院: 中西交融的民居 □ 徐增娥

    里院,是青島頗具特色的住宅建筑形式,最早起源于20世紀初大鮑島“中國城”內。

    1898年青島最早的城市規劃以觀海山為界,以北的大鮑島劃為華人區,以南為歐人區。1899年10月,德國殖民當局征購了大鮑島村的土地公開拍賣,買下這些土地的中國商人依照規劃,在大鮑島建造了具有商住兩用功能的房屋,形成以華商為主的大鮑島“中國城”。由于人員聚居,交易興旺,大鮑島的商業迅速發展起來,主干道山東大街(今中山路北段)成為當時青島最為繁華的商業街。從當時的照片看,商業街兩邊的建筑就已是里院的樣式,應為青島首批里院。

    德國人通過建筑條例和建設規劃,從結構和衛生方面對大鮑區住宅建設做出了規定。德國人規劃了華人區的街坊網格,每個街坊約45米×70米,街道寬12米或15米。房屋建筑許可采用中國人的建筑形式,但必須與“相關城區的特點”相協調,結構必須符合防火、堅固和衛生的要求,房頂不許使用易燃材料,不許用粘土砂漿制作墻體,而房屋內部則可用中國傳統的木框架建筑結構。同時,對住宅容積率作出限制,房屋建筑面積最多不能超過土地面積的75%,樓高兩層,用于長期居住的房間,每人至少必須有5平方米的使用面積,建筑層高至少2.7米。通過以上限制性規定,力圖避免在青島出現上海常見的那種高密度“里弄區”的建筑。德國人還為大鮑島配備了上水和下水管道,然而卻沒有規劃公共綠地。

    隨著城市發展和人口增多,青島的里院在不斷地變化。日本第一次占領青島時期,在遼寧路、聊城路、市場一路、市場三路和膠州路附近建設了大量的里院住宅,多為二層。到上個世紀30年代,青島形成了規模龐大的里院居住區。據檔案記載,1932年市內里院建筑共有506處,16701間,10669戶。1948年,里院達到760處。此后發展漸緩,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青島建筑普查,粗略統計青島有近600個“里”,近200個“院”。

    “八處十四院”名單

    第一平民住所,位于臺西五路2號。

    第二平民住所第一院,位于四川路70號。

    第二平民住所第二院,位于四川路70號。

    第二平民住所第三院,位于四川路70號,原名青村。

    第三平民住所第一院,位于臺西四路2號。

    第三平民住所第二院,位于臺西四路6號。

    第三平民住所第三院,位于臺西四路8號。

    第三平民住所第四院,位于臺西五路4號。

    第四平民住所第一院,位于觀城路110號,原名臟土溝。

    第四平民住所第二院,位于觀城路67號。

    第五平民住所,位于嘉祥路5號,原名上馬虎窩。

    第七平民住所,位于城武路28號,原名挪莊。

    第八平民住所,位于貴州路3號。 西鎮公園

    1936年對于西鎮是有特殊意義的。這一年,14個平民院相繼完工入住。這一年,市立貴州路小學落成,義務招收貧民子弟接受國民教育。這一年,西鎮公園破土興建。剛剛住進平民院的百姓們,開始萌發人居環境的自覺意識。檔案中保存的一份請求建設西鎮公園的120人聯名提案,便是這一民間訴求的明證。這個曾經城市邊緣無人問津的荒涼角落,因緣際會,竟然成為打造宜居青島的試驗平臺。

    民國版《青島指南》曾這樣描述西鎮公園:“位于市南區之西南部,臺西鎮之東南,東臨鄆城南路,南接貴州路,北臨南陽路,西為城武路,占地約5,290平方米,周圍石柱欄桿,中植花木,石桌石凳及鐵椅散布園內。園內西南部辟一圓形水池,盛夏之際,每值夕陽西下,附近居民均集于園中,做各種游戲,誠西鎮一帶納涼佳地。”。一位叫馬德明的老人回憶當年在西鎮公園玩耍時的情景,依然懷念不已,連說“可好哩、可好哩”。

-
相關鏈接

上一篇:那城,那事,那人——青島建置120周年(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邑县| 安吉县| 星座| 凤庆县| 鹰潭市| 信丰县| 文化| 呼玛县| 离岛区| 珠海市| 壤塘县| 哈巴河县| 和平县| 平昌县| 双柏县| 奎屯市| 连南| 探索| 鹿泉市| 沁源县| 运城市| 宽甸| 彭水| 石河子市| 广宗县| 凉山| 德庆县| 唐河县| 平和县| 吉水县| 育儿| 仁寿县| 团风县| 连江县| 兰溪市| 玉树县| 巴中市| 亳州市| 邯郸县| 鲁甸县| 封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