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西安易俗社劇場。(資料圖)
易俗社豪華包間一角。楊彥攝(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新華網西安4月3日專電(記者楊一苗)聽一場秦腔,豪華包廂8000元,一張普通票也要380元。有百年歷史的老劇場——西安易俗社劇場4月初重裝開業。在名角大腕紛紛登臺的同時,人們更關注的是這里的“天價秦腔”能否推動地方戲曲走上復興之路。 天價秦腔起爭議 始建于1912年的西安易俗社劇場擁有一段 長久以來,易俗社是許多秦腔老戲迷心中的藝術圣殿。記者走進這座整修之后的劇院看到,青磚地、八仙桌、垂花門,身穿中國傳統服裝的服務人員穿梭其間,讓人不由感覺光陰回轉,仿佛看到了當年那人潮涌動的演出場面。 在易俗社劇場推出的四月演出季中,梅葆玖、葉少蘭、李愛琴、馬友仙等著名演員將登臺獻藝,而讓媒體更為關注的,是觀眾是否對這里的高價演出“買賬”。 據西安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雍濤介紹,重新開業的易俗社劇場一樓有普通座位140個,票價為380元、800元兩檔,而二樓的普通包廂價格為3000元,豪華包廂標價8000元。對于外界所說的“天價秦腔”,雍濤并不否認,他說:“我們這里的受眾定位是商務、政務接待以及高端游客。” 然而這個價格還是備受網民關注,在一家網站對“您是否能接受天價秦腔”的調查中,超過85%的網民認為這么高的票價接受不了。網民“硬橘子”說:“秦腔是讓老百姓看的,不是讓有錢人聽的。如此高價,是讓想聽戲的進不來,而能進來的不愛聽。” 精品秦腔是否“物有所值”? 記者在位于易俗社劇場二樓的豪華包廂里看到,不大的房間里鋪設了地毯,擺放著定制的紅木家具,八仙桌上還備有各種茶點及紅酒。“這個包廂可以坐10到12人,8000元的定價不僅包括看戲的價格,還包括服務和茶點,按人均消費價格并沒有高得離譜。”雍濤說。 西安秦腔劇院市場部部長張武宏說:“我們確定這個價格,是參照了北京等一些城市類似這種規模劇場的價格。像劉老根大舞臺,價格較高卻仍然很受觀眾歡迎。既然可以有天價相聲、天價‘二人轉’,為什么就不可以有天價秦腔呢?” 雍濤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這次對易俗社劇場的整體修繕花費了近1400萬元,主要用于古建修繕、內部裝修,在正常演出的情況下,五六年時間可以收回前期投入。對于“天價秦腔”的市場,雍濤并不擔憂。他說:“我們還沒有正式開業,豪華包廂就已經有人預訂了。作為優秀的傳統藝術,秦腔為什么就不能值錢?我們就是要讓秦腔回歸高端消費市場,借助小劇場發揮秦腔應有的價值,讓有經濟實力又熱愛秦腔的人掏錢看戲。” 張保衛說,為了讓觀眾覺得“物有所值”,今后在易俗社劇場演出的主要演員都將是國家一級演員以及梅花獎得主,劇目也將進行改編,讓故事節奏緊湊些,更符合現代人的欣賞習慣。 秦腔同我國許多地方劇種一樣,曾經輝煌現今卻身陷困境。觀眾流失、劇目萎縮使地方戲曲的發展之路越走越窄。雍濤認為,小劇場演出正是地方戲曲尋求突破的一種嘗試,他說:“我們就是要用‘易俗社’的金字招牌,為秦腔的市場營銷找到出路。” 是價值回歸還是脫離大眾? 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馬友仙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在易俗社劇院演出,“那時的票價只有幾角錢,到80年代的時候漲到了幾元錢。”對于如今的“天價秦腔”,馬友仙并不看好。 她說:“每次下鄉演出,都能見到周圍十里八鄉的老鄉們趕來看戲的場面。我們面對的觀眾不是小劇場的100多個,而是來自田間地頭的上萬名農民,秦腔的根基就在這里。小劇場演出可能少數人買得起票,但大多數人的確看不起。秦腔要發展傳承,還是要回到大眾中去。” 馬友仙說,在陜西就有靠低價格高質量的演出獲得觀眾認可的例子。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推出“天天有秦腔”活動,演出票價最高50元、最低20元,每場還為農民工免費送票30張,受到了眾多戲迷的追捧,甚至有戲迷自掏腰包對同一部戲連續觀看20多場。 陜西省社科院文化產業與現代傳播研究所所長王長壽認為,對于秦腔這種植根于大眾的傳統藝術,培育市場仍應首先注重普及性,這需要政府、社會和企業共同參與。 為了扶持秦腔藝術的發展,陜西省在1983年成立了“振興秦腔辦公室”,戲曲研究專家王軍武擔任這一機構負責人20多年。他告訴記者,過去陜西的秦腔演出市場的確存在要票蹭戲的現象,而傳統戲曲要尋求發展,就必須在市場運營上有所突破。易俗社劇院的票價雖然高,但卻是按市場規律運行。“現在戲曲工作者要改變經營理念,觀眾也應該改變欣賞理念。要觀看一流的秦腔表演、享受優質的服務,為什么不能多掏點錢?” 陜西省文化廳副廳長劉寬忍認為,作為大眾的藝術,秦腔應該為大多數人服務。但面對不同層次觀眾的需求,易俗社劇場是秦腔走向市場的勇敢嘗試,最終成敗也應該由市場來檢驗。 王長壽同時也擔心,“天價秦腔”的出現迎合了一小部分特殊群體的需求,但經營者試圖打造的“精品秦腔”可能會在運營中“變了味”,成為滋生公款消費、商業賄賂等腐敗行為的溫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