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記得很久以前有一部老電影,名為《水鳥行動》,日軍特高課的官員將“水鳥”作為行動代號的原因是:貌似波瀾不驚的水面下,圍繞情報和信息的爭奪正在緊張地進行著。或許是歷史的巧合,當人們的視線被日本的地震、海嘯、核泄漏以及利比亞緊張的戰事所吸引時,另一場不易被察覺的爭奪,一場全球化時代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的心理戰,正在全球信息空間悄然展開。據英國《衛報》近日披露,美國中央司令部正借助一款“在線個人信息管理服 對于中國人來說,這款軟件雖然聽著比較神奇,但其本質并不新鮮:它基本上就是此前剛剛成為眾矢之的的“網絡水軍”的翻版,和依靠雇用網絡寫手人工撰寫帖子引導和塑造輿論相比,美國中央司令部實施的是一種“數字版水軍”。依據美國的比較優勢,它是一款技術密集型產品,而不是網絡寫手這種勞動密集型產物。 這種“技術密集型水軍”的出現,成為美國反恐戰爭乃至推廣和強化美國軟實力的主要工具,導致問題的性質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這已經上升成為了一個關系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對于普通用戶,以及基本處于無政府狀態———即不存在最高的處于核心節點的管理者的狀態———的全球信息空間來說,“技術密集型水軍”的出現,以及美國公然將其納入國家安全戰略乃至外交策略的工具箱,是一件極有風險的事情,它將產生兩個嚴重的后果: 首先,辨識真實信息的成本和入門要求將持續大幅度提升,真實的“網絡民意”將無法獲得。如何識別社交網絡空間傳遞信息的真實性,輿論傾向的可靠性,對所有的用戶,乃至國家政府機關來說,都將變成一項更加任重道遠的使命。 其次,全球信息空間既存的以“政治、價值中立”為主要特征的、積極的無政府狀態,將由此受到巨大的沖擊。可以預想,其他國家或者非國家行為體的本能反應無外乎以下幾種可能:或者是強化辨識能力,或者是改變對產業相關行為體的管理模式,又或者是通過強化包括法律保障在內的多種非技術性手段,目的都是為了對抗這種借助互聯網的宣傳和信息操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