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近段時間以來,新西蘭、云南盈江、日本和緬甸相繼發生地震,為何如此頻繁?有讀者在網上問:“地球進入振動模式了么?希望地球平安。”
上海市地震局分析預測中心副主任王欽忠此前接受《新聞晚報》采訪時表示,目前地球正處于板塊活動活躍期,而且這一活躍期可能還將持續10年左右時間。以2010年為例,全年7級以上地震共有28次,大大高于7級以上地震的年平均數———18次。
此前《紐約時報》刊發英國地質調查局地震學家羅杰·馬森的文章指出,為什么地震有時顯得更加頻繁呢?這有兩個原因。首先,發生在人口稠密地區的地震會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下加州的強震變成了新聞,而南大洋的大地震只有地震學家才會在意。因此,一系列地震碰巧發生在人口稠密地區,令人們覺得地震好像更加頻繁了,但事實并非如此。
1976年的情況就是典型例子。那一年發生了包括唐山大地震在內的多次地震,造成了重大傷亡,使得大量新聞媒體提出了地震是否更加頻繁的問題。然而到最后,1976年卻是地震次數相對較少的一年,只是襲擊人口密集地區的地震異常多而已。
其次,在所有的半隨機過程中,都會出現集中現象。以擲骰子為例,有時會連續多次出現六點。人們會注意到這種集中現象,但不會注意到兩次集中現象的間隔。(記者 張書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