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地震局召開現場學術研討會 與會專家認為
“這么小的斷層要說它與大地震相關應該說是不科學的。”中科院院士、國內地質“活動構造”泰斗鄧起東在“廣從斷裂西淋崗滑動構造研討會”上表示,位于順德陳村西淋崗的地貌并無有力證據證明是“活斷層”,也不存在發生大地震災害的可能。
昨日,鄧起東院士和來自廣東省地震局、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中山大學、廣東省地質局、廣東省地質調查院等單位的50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參加了“廣從斷裂西淋崗滑動構造現場研討會”,會議目的旨在探討西淋崗滑動構造的成因。
學術探討:
重力構造或活動構造
西淋崗,位于佛山市順德區陳村,距廣從斷裂3.8公里。2007年底,在一次山體滑坡調查中,西淋崗的地表位錯現象被發現,隨后中山大學、佛山地質局對此展開了研究,認為在西淋崗地區存在2萬年以來的活動斷層,是廣從斷裂新活動的表現,可能與大地震相關。
對此,學術界有不同看法。2010年10月,廣東省地震局和武漢地質調查中心等單位開始就西淋崗是否存在“活動斷層”進行專項調查,系統地開展了地質地貌調查、系統開挖探槽、淺層人工地震探測和第四紀地層年代學研究等工作。
“活動斷層”是指晚第四世紀(10萬年以來)有過活動的斷層。統計資料表明,規模較大的活動斷層具有引起6.5級以上強震的潛在可能。
本次學術研討會 ,主要是圍繞該地切割地表土層的滑動面是否與廣從斷裂的新活動有關展開。
鄧起東院士從斷層性質對比、構造特點、局部地形等八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西淋崗“斷層”的規模小、切割淺、分布局限,是在局部地貌和構造條件下、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滑動構造。
與會專家達成共識:西淋崗發現的地表滑動構造與廣從斷裂的新活動無關,更不具有發生大地震的可能,而是重力失衡形成的裂隙或滑動面,與“滑坡”有關。(記者 王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