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影響 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搬遷辦主任項陽青表示,推動產業的集約、集聚發展,從而進一步加快“十二五”期間我市工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步伐。 項陽青向記者指出,我市工業多年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層次偏低、產業鏈條不完整。“在新的歷史時期打造新型工業化體系,必須全面推動產業層次從低端向集群化、高端化邁進。正因為認識到這一點,我市在推進老企業搬遷時,始終把著力點放在產業的集聚和升級上。 ” 為使搬遷企業找到理想棲息地,除了省級開發區、北部高新區等集聚區以外,我市還專門規劃了6個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特色明顯的工業功能區,出臺一系列鼓勵政策,推動裝備制造、重化工、輕工等領域搬遷企業向各大功能區轉移。 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市政府確定的膠州洋河裝備制造、膠南董家口重化工、即墨龍泉汽車及零部件、平度新河化工、萊西姜山輕工、即墨女島船舶等六個工業功能區,已先后引進科技含量高、占地耗能少、產業關聯度強的過億元大項目62個,其中青島造船廠、汽車零部件廠等一批搬遷企業竣工投產,海晶化工集團、雙桃精化等一批搬遷企業的改造項目陸續開建。 根據市經信委提供的數字,2008年我市19個搬遷企業的新項目中,共有10個進入市政府指定的產業集聚區,占總數的53%。 2010年共有12個項目進入市政府指定的產業集聚區,占總數的70.6%,分別比2008年和2009年提高17個和20個百分點;計劃投資金額68.8億元,占總數的93%,分別比2008年和2009年提高70個和17個百分點。大批搬遷改造新項目和投資向產業集聚園區集中,對于優化我市產業布局,推動產業升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之,我市通過老城區企業搬遷,最終要達到‘老城區搬出一片新天地’、‘老企業搬出一個新面貌’兩個目標。前者是通過老企業搬遷后的騰空地,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其他民生產業,實現城市功能的轉換,縮小城區南北差距。后者則是在搬遷過程中推進企業工藝、裝備水平的改造升級,推動產業的集約、集聚發展,從而進一步加快‘十二五’期間我市工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步伐。 ”項陽青說。 記者手記 大視野中的突破 高手對弈,十有八九勝在“大視野”。 青島歷經百余年發展,目前生產總值邁上5000億元臺階,工業產值跨越萬億元大關,躋身國內最具競爭力城市,其制勝之道,就是基于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的大視野。 “十二五”時期,我市將加快轉方式,深入實施“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區,而實現這些目標的前提,是調整優化工業布局、改善提升城市功能,是上百家老城區企業的成功搬遷。可以說,在青島布局“十二五”的大視野中,老城區企業搬遷是一個重要突破口。 正如項陽青所說,老城區企業搬遷旨在實現兩個目標,即“老企業搬出一個新面貌,老城區搬出一片新天地”。 絕大部分為傳統產業的老企業,其搬遷并非被動、簡單的位移,而是通過搬遷主動進行轉型升級,與高端產業、新興產業共同構筑我市新型工業化體系,使青島工業形成“研發在市內,生產布局在市外;關鍵制造在市內,產業鏈在市外”的全新產業布局,帶動青島及周邊區域集聚、集約、升級發展。 同樣,我市李滄、四方等老城區在大批企業搬出后,也絕對不會“空心化”,相反,卻會因為“騰籠換鳥”而成為現代服務業的熱土,為現代金融、總部經濟、高端旅游、現代物流、軟件信息、服務外包、動漫創意、會展中介等現代服務業的裂變式發展提供極其廣闊的空間,催動一個又一個服務業新高地迅速崛起,讓多年未能突破“天花板”的老城區迸發無盡活力,成為現代服務業的美麗新世界。 此時此刻,“十二五”的大戲正在青島壯麗上演,而百余家老企業大規模搬遷,注定是這場大戲中的精彩段落。(本報記者 林 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