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鄧海建 1名班長、10名值日班長、4名學習委員、1名文體委員和16名小組長……新學期開學,黃陂前川六小四(1)班63名學生中就誕生了32個“小頭頭”。據悉,該校目前考慮全面推廣這種教學嘗試。(2月20日《武漢晨報》) 孩子只是大人的一面小鏡子。當社會上官本位盛行時,學校里“官癮”泛濫也就不足為奇了。63名學生,倒有32個“小頭頭”,官位如此眾多、陣容如此豪華,實 教育上的事情,說多了顯得外行。但一個社會,靠官位刺激著個體砥礪前行,總不是個正常的事情。學校里官位多,社會上官位當然也不會少。比如剛剛被曝光的福建某市,政府辦公室一個秘書長手下有18個副職,其中副秘書長就有13人;此前,媒體報道說,廣東清遠鹽業公司擬提拔5人為中層干部,這個只有45名職工的公司干部將達28人,這意味著28位領導僅指揮著17名職工,即領導和被領導的比例約為1.6:1。官多兵少,堪稱一絕。 一方面,官位無限多,一個蘿卜N個坑,甚至人在國外也能在“坑”里按月吃空餉,大家自然個個擠破頭;另一方面,官位是硬通貨,一個位置對應著一份權力,而權力又可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既能光宗耀祖,又能蔭澤后世,那么,就應了蔣子龍 《喬廠長上任記》里的說法,“官癮大小不取決于年齡。事實是當過官的比沒當過官的權力欲和官癮也許更大些。”當然,如果再加上社會對官位高看一等,就難免鬧出“西北某大學財會的一個班級30多人在即將畢業時,全部自封為‘干部’”的鬧劇了。 2010年10月,《法制晚報》展開了一項“小學生當班干部意愿”的問卷調查。根據調查顯示,在180名接受調查的一年級小學生中,問及“最想當什么班干部”時,有70.63%的小學生表示要當班長,其次按照選擇比例高低,依次是學習委員、紀律委員和文藝委員。然而,選擇當生活委員和體育委員的比例相同,僅為0.7%。調查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孩子雖小,官癮不小;二是所謂“服務意識”,都是浮云,孩子想當官,看的就是“權”。 小學生雖小,但孩子的觀念反映的是大社會。想當“小頭頭”的孩子越多,說明中國社會的畸形權力觀就越嚴重。 |
上一篇:民間反腐網站“屢立戰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