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濟南2月19日電 記者日前從山東省環保廳獲悉:截至去年底,山東省控59條重點河流污染濃度下降,全部恢復魚類生長,達標率為100%。2010年,山東省水環境質量總體上已恢復到1985年以前的水平。 這59條重點污染河流是山東省境內污染重、影響大、由省級環保部門直接監控的污染河流。在去年初的山東省兩會上,山東省省長姜大明鄭重承諾“爭取年底前省控59條重點污染河流全部恢復魚類生長”。一年過去,山東省實現了這一目標。 根據山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數據,截至去年12月底,省控59條重點污染河流化學需氧量(COD)和氨氮平均濃度分別為23.7毫克/升和1.4毫克/升,比上一年同期分別下降40.4%和61.7%。按照常見魚類能夠穩定生存的技術參考指標衡量,省控59條重點污染河流全部恢復魚類生長。 山東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省控59條重點污染河流恢復魚類生長,標志著山東省的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了歷史性重要轉折。由于工業結構偏重,山東水污染嚴重。2003年起,山東省就在全國率先采取分階段逐步嚴格的措施,在省內四大流域分三個階段實施新標準,有的標準嚴于當時國家行業標準6倍多。山東推行“治、用、保”并舉的綜合治理新思路,建成省、市、縣三級環境監控中心,在全省共安裝“電子眼”1622臺,實現了環保監管數字化、經常化、制度化。環保部門綜合運用和創新法規標準、市場機制、技術改造、行政手段,“四駕馬車”撒歡兒跑,部門齊抓共管、協調推進的環保大格局在山東已經形成。 一度污染嚴重的小清河已連續兩年穩定恢復魚類生長。在小清河入海口壽光羊口港,當地漁政人員介紹,已經絕跡20多年的小銀魚又重現小清河。據了解,山東省“十一五”期間水污染防治不僅未欠新賬,而且償還了此前20多年的舊賬。山東省已連續8年在兩位數經濟增長的背景下實現水環境質量的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濃度年均下降19.9%和18.9%。(記者 劉成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