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發改委副主任、省黃河三角洲建設辦公室副主任牛啟忠介紹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發展規劃(記者 曹亮 攝) 大眾網記者 馮煒程 韋國騫 編者按: 2009年11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背負“貧瘠”名號沉睡許久的黃三角作為我國最后一個待開發的大河三角洲,緩緩蘇醒。 一年來,肩負6市19縣區近千萬百姓的希冀,在高度重視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前提下,黃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健康而迅速,為這個最具潛力的三角洲長遠發展夯實了基礎。 如今,當一個充滿機遇又不乏挑戰的五年即將到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梳理發展思路,細化發展任務,蓄勢準備實現未來五年的“大發展”。 五年后,黃三角的“高效”和“生態”將落實在何處?該地區百姓的生活方式將發生何種變化?這片令人激動的土地怎樣賦予生態環保和經濟增長以平衡?帶著這些問題,12月20日上午,大眾網記者獨家專訪了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建設辦公室副主任牛啟忠,他向大眾網記者解答了這些問題,并從生態農業、新興工業、地區城鎮化、區位交通建設等方面展望了黃三角在“十二五”期間的發展。言語之中,透露出牛啟忠對黃三角發展的信心。 “高效”和“生態”的平衡器:嚴格區分核心保護區、控制開發區、集約開發區 “黃三角最大的亮點是不走高耗能、高污染之路,而是在全國率先開展‘高效生態’的增長模式示范。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前提下謀求節約、集約發展的新模式,是非常有意義的。” 《規劃》實施一年來,黃三角地區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取得了新進展,經濟發展也走在了全省平均水平的前面。前三季度,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08.6億元,增長15.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1-10月份,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了2717億元,增長2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實現進出口總額150.6億美元,增長6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11.4億元,增長28.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9個百分點。 雄渾壯闊的天然葦蕩,鷗飛雁鳴的濕地公園,高附加值的產業發展,貫通南北的樞紐作為……這種愿景,正是黃三角的孜孜索求。牛啟忠表示,未來五年,黃三角地區將在工作導向、功能定位、空間布局、發展重點、產業政策和考核體系上找到“高效”和“生態”之間的平衡器。 “嚴格落實核心保護區、控制開發區、集約開發區的空間布局,能保證‘高效’和‘生態’雙贏。”牛啟忠解釋,“十二五”期間,黃三角在空間布局上分為三個區域。核心保護區是構筑生態安全屏障的國土空間,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水源地保護區和海岸線自然保護帶,約占區域面積的14%左右;控制開發區是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的國土空間,主要包括沿海岸線的淺海灘涂、高效生態農業區以及黃河現行和備用入海流路,面積約占區域面積的69.4%;集約開發區是集聚經濟、人口的重要區域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重點開發空間,面積約占全區面積的16.6%。其中,核心保護區和控制開發區用來保證“生態”,而集約開發區用以實現“高效”。 另外,牛啟忠透露,他們正會同有關部門擬訂《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年度績效評價及考核辦法》,力圖通過考核的導向、激勵、約束作用,引導各級把工作著力點放在 “高效生態”上,從而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和落實。 農業發展:荒堿地變良田,成為環渤海地區大糧倉 “黃三角發展的農業是‘高效生態農業’,是綠色、健康、節水、節能的。”談到黃三角的農業,牛啟忠給記者介紹,因為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又包含壽光這樣的綠色蔬菜生產、研究基地,所以有條件發展全國獨一無二的“高效生態農業”。“十二五”期間黃三角地區將培育黃河三角洲十大名牌優質農產品和產業集群為龍頭,并以京津兩個大市場為主攻方向,促進高效生態特色農業跨越發展。 根據《規劃》安排,到2015年,黃三角地區將治理荒堿地100萬畝,改造中低產田300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250萬畝。而糧食總產量將達到700萬噸,畜產品210萬噸,水產品200萬噸,蔬菜980萬噸。屆時,將成為環渤海地區名副其實的大糧倉。“十二五”期間,黃三角地區將重點發展不同于傳統農業的綠色種植業、生態畜牧業和生態漁業,并努力拉長延伸產業鏈條,構建從種養殖、加工、物流到最終消費網絡的一條龍產業體系,努力提高經濟效益,從而增加農民收入。 新型工業化:“四新一海”戰略奠定發展基礎 在黃三角未來五年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方面,將堅持“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信息和海洋開發及高端裝備制造”的“四新一海”戰略。牛啟忠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巨大的產業,正符合黃三角“高效”、“生態”的建設原則。 “礦產40余種,石油、天然氣地質儲量分別達50億噸和2300億立方米,地下鹵水靜態儲量約135億立方米,巖鹽儲量5900億噸,海岸線風能、地熱、海洋等資源豐富。”牛啟忠認為,黃三角的資源優勢具有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巨大潛力,這為黃三角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條件。 牛啟忠具體解釋道,黃三角將建設大型風電場,并發展光伏發電和生物質能發電,進行地熱、淺層地熱和潮汐能開發利用示范研究。預計到“十二五”末,新能源發電裝機將達到400萬千瓦,其中風電裝機達到300萬千瓦。在新材料產業發展方面,將依托東營、濱州的高分子材料,樂陵的金屬材料、熱超導材料,濰坊的陶瓷新材料等資源優勢和特色,打造新材料產業集群。同時利用濱州經濟開發區、鄒平、陽信、無棣、慶云五大電子信息產業園優勢,大力發展新型電子元器件和軟件產業。五年內,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還將充分利用其海洋資源,加快海洋生物食品醫藥、海洋化工、海水綜合利用等領域的研究開發和成果轉化,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 城鎮化:東營濱州城區“膨脹”百姓得實惠 “‘十二五’期間,黃三角地區將駛上城鎮化的快車道,東營濱州兩市的城市人口總量將達到145萬人,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老百姓將得到實惠。” 牛啟忠介紹說,“十二五”期間,圍繞實現黃三角地區城鎮化快速健康發展,有關部門將抓緊修改完善黃三角地區城鎮體系規劃,從全省整體發展的角度,審視黃三角地區城鎮發展定位、目標,統籌布局,在完善城鎮體系規劃的基礎上,研究制訂黃三角地區城鎮發展布局規劃;大力發展大城市和以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進一步擴大東營和濱州城市規模,建成適宜創業和人居的城市,到“十二五”末,兩市城市人口將分別達到80萬人和65萬人左右;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合理擴大現有中小城市規模,積極創造條件使小城市及早跨入中等城市行列;高度重視小城鎮發展,努力推進以縣(市、區鎮)為龍頭的小城鎮建設。大力增加小城鎮集聚能力,合并人口數量較少的偏、遠、小弱村,推進中心村建設。 牛啟忠說,在城鎮化進程中,老百姓將獲得實實在在的實惠,隨著民營經加速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將會迅猛發展,可以帶動更多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和實現農民富裕,百姓收入將不斷增加;另外,通過城鄉統籌規劃,引導產業集中,優化城鄉居民點布局,有利于進一步推動農村居住社區化,從而使人民群眾的生活居住條件不斷得到改善。 交通:完成主要通道和樞紐工程建設 打造環渤海南部的區域性物流中心 “未來五年,黃三角地區將進一步加快港口、鐵路和公路對外大通道及交通樞紐的建設,基本完成主要通道和樞紐工程建設。” 牛啟忠說,在沿海港口及內河航道建設方面,將增加港口建設投入,加快東營港、濱州港、濰坊港、萊州港建設進度,尤其是加快港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確的黃三角港口群。在鐵路建設方面,將以黃大鐵路、德龍煙鐵路、膠濟鐵路為“三橫”,以濟濱鐵路、淄東鐵路、益羊鐵路、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至諸城鐵路為“四縱”,構建區域“三橫四縱”鐵路路網骨架。在公路建設方面,將重點推進濱海高等級公路建設,加快濱州-德州、濰坊-日照、濟南-樂陵、東營-濱州-濟南、東營-青州高速公路南延、高青-東營等高速公路建設。機場建設方面,將加快實施東營機場擴建工程,增加航線、航班,建成區域性支線機場,打造區域中心空港。適時開展濰坊機場異地遷建工作。到2015年,機場客運量爭取達到80萬人次。在管道建設方面,將加快東營至濰坊海化、黃島至濰坊和萊州至昌邑三條輸油管道建設。 牛啟忠說,到“十二五”末,黃三角地區將成為向北連接京津冀,向南連接長三角,向西到達中西部的陸上通道中心和連接東北亞、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海上通道中心,“這里將成為環渤海南部的區域性物流中心,也將承擔起環渤海地區重要的綜合性交通樞紐的重任。” |
上一篇:民生信息收到3800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