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參加國慶閱兵的解放軍二炮東風-31A核導彈方隊。
中新網2月11日電:香港《文匯報》11日刊出評論《解放軍開展核反擊演習說明什么?》。評論說,在周邊安全形勢繼續發生復雜深刻變化之際,在解放軍新的武器裝備不斷開發問世之時,中國最重要的戰略突擊軍種部隊組織并發布開展核反擊作戰演練消息,時機微妙,內涵豐富,傳遞給國際國內的信息多元,從不同的側面響應了社會各界關心的一些問題,需要以科學的態度和求實的精神客觀認真分析。
文章摘編如下:
春節前夕,解放軍第二炮兵某旅在中國西部某高原地帶,成功實施了實戰背景下的核反擊作戰演練。此消息披露后,立即引起中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和深入解讀。中國軍網的評論認為,這是解放軍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拓展和深化軍事斗爭準備的實際行動;境外的一些媒體則從中國軍力不斷強大和完善,陸海空三軍分別向外界公開了各自的戰略武器的角度給予關注。北京獨立軍事觀察家認為,在周邊安全形勢繼續發生復雜深刻變化之際,在解放軍新的武器裝備不斷開發問世之時,中國最重要的戰略突擊軍種部隊組織并發布開展核反擊作戰演練消息,時機微妙,內涵豐富,傳遞給國際國內的信息多元,從不同的側面響應了社會各界關心的一些問題,需要以科學的態度和求實的精神客觀認真分析。
資料圖:第二炮兵注重實戰訓練,提高精確打擊能力。
核反擊演練意義深遠
說明問題之一:軍事實力提升仍堅守積極防御戰略。報道首次披露,在發射演習初期,該旅官兵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敗”:在“藍軍”突然實施的強大電磁干擾下,指揮信息中斷,聯絡頻率被篡改,系統數據遭到破壞,部隊被迫轉移。面對因此而被中止的演練,發射分隊的官兵很是難堪,不少戰士掩面而泣。對于發射營的這次“走麥城”,擔任現場總指揮的李姓部隊長評價說:“失敗并不意味著這個分隊戰斗力下降了,而是該營過去演習的實戰背景簡單,沒有估計到‘藍軍’會使出比以前更加‘兇狠’的手段。”
觀察家認為,雖然公開報道的第二炮兵部隊的核導彈反擊訓練初期遭受嚴重挫折,但透露出的信息卻站在了道德制勝的戰略高地,那就是中國研發的高新武器裝備并不是針對哪個國家,也不是威脅哪個國家,都是為了主權安全的需要;因為止戈為武,所以必須擁有。特別是在近期中國軍方陸續公開少數戰略武器并引起國際社會關注之后,發布這樣消息的時機似乎也獨具匠心,強調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方針沒有任何改變。
資料圖:第二炮兵某部積極探索高技術條件下軍事訓練方法,這是官兵們正在進行合成演練。
說明問題之二:軍事科技提升仍堅持刻苦訓練傳統。報道還披露,該旅作戰值班室某夜突然接到命令,部隊在24小時內趕到某作戰陣地隱蔽待機。由于事先沒有通知,許多單位物資準備不齊,人員稀稀拉拉,好不容易拉動了,卻又遭到“敵人”的猛烈攻擊,演練不得不以失敗告終。在隨后進行的檢查中發現,個別營連在訓練方法上,注重裝備的完好率,忽略了操作號手的稱職率;在訓練標準上,注重熟悉訓練場地的“開得動、拉得出”,忽略了現有裝備在復雜地域能“開得遠、打得贏”。針對這些情況,該旅在官兵中認真進行實戰教育,深入展開崗位練兵、崗位資格認證活動,引導各類操作人員刻苦提高能力素質和操作技能,確保在復雜困難下能遂行作戰任務。
觀察家指出,“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一直是解放軍的光榮傳統。但近幾年由于武器裝備科技水平的提升,一些單位出現了忽視基本功訓練的傾向,影響了戰斗力的日常養成。計算機的升級代替不了人腦的勤奮。只有把目光瞄準未來戰場,平時常備不懈,才能確保戰時拉得動、打得贏。
說明問題之三:整體差距明顯仍響應透明發展要求。觀察家認為,對中國軍力的發展,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大國一直持懷疑和指責的態度。實事求是地說,中國軍隊現代化程度實際距離歐美發達國家相差有20-30年時間,實際擁有的少數尖端武器與美國比較也有“代溝”。在此情況下,中國還是通過各種舉措展示軍力發展進程和水平,不斷響應“提高軍事透明度”的要求,顯示了虛心學習和履行國際責任的誠意。
資料圖:第二炮兵強化武器儲存、運輸和訓練等環節的管理和檢測,確保核武器的絕對安全。
資料圖:第二炮兵多次圓滿完成導彈發射訓練任務,這是某型導彈在發射。
資料圖:二炮東風-15導彈準備在高原上發射。
央視《軍事報道》截屏:中國二炮部隊彈道導彈。
資料圖:二炮部隊彈道導彈。
資料圖:二炮東風-11戰術導彈起豎狀態。
資料圖:中國二炮的東風21導彈猛圖。
資料圖:東風-31甲核導彈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中新社發 趙振清攝
資料圖:二炮部隊最新型東風31甲戰略導彈在60周年國慶閱兵式上亮相。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資料圖:2007年公開的“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