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記者從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對楊凌“尚德-石家墓地”考古發掘時發現了大面積戰國晚期至西漢早中期的墓地,墓主人的身份多為中低貴族與一般平民,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當時通貨膨脹時期貨幣。
據介紹,為配合“西寶高速鐵路”建設,省考古研究院對鐵路穿越區域內的“尚德-石家”墓葬和房屋遺存進行了發掘,共清理不同時期墓葬330多座,出土各類質地的隨葬品1500余件(組)。葬具種類主要有單棺、一棺一槨,發現的陶器十分豐富,有鼎、壺、釜、罐、缶、盆、灶等等。其中,還出土了西漢通貨膨脹時期使用的貨幣。省考古研究院王占奎研究員說:“還有所謂的"剪紋五銖",是在漢代通貨膨脹,做這個錢和票面價值不相抵了,所以人們就把周邊的輪廓剪下來再去鑄錢去。出現通貨膨脹帶來的把五銖錢越鑄越小,還把周圍的輪廓剪下來這種現象。”“我們可以對這個地方的功能做一個推測,它先是活人生活的地方,主要是手工業加工的作坊區,后來到了秦漢,變成死人占據的地方,也就是墓地。”王占奎稱,根據出土的文物,考古人員認為這些墓葬年代絕大多數集中在戰國晚期到西漢早中期,墓主人的身份多為中低貴族和一般平民。更重要的是,通過發掘,對墓地形成過程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明晰了發掘區不同時期的功能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