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事變動關系裂變 也是這一年,九江學院法學系經四校合并后,由原九江師專政法系和九江財專法學系為班底,重新組建為九江學院法學院, 成為九江學院的一個二級學院。 “如果追溯兩人恩怨,這個時期,是兩人關系發生裂變的分水嶺。”據知情人士介紹,合并后的法學院發生人事變動,由原九江師專并入的一位副院長實際主持工作。 據該人士稱,新主持工作的副院長到來后,張俊又跟這位副院長走得比較近,“李長江不再主持工作后,張一度以為李完蛋了,并和李開始疏遠,結果兩人關系惡化。”而此時,從權力一線“退”下的李長江,和張俊均為法學院副院長,按照官場游戲規則,兩個人“從以前親密的上下級關系,變成了互為對手,很可能會在暗中較勁,誰也不服氣。” “當時李長江看在眼里,心里肯定很不舒服,認為張太過勢利,感覺你背叛了我。”此知情人士分析。 然而仕途險惡,世事難料。2005年九江學院爆發了該院歷史上頗具影響的“6·25”學生鬧事事件,當晚至次日凌晨,九江學院數千學生鬧事,學校超市和食堂被砸,并有學生圍攻行政辦公大樓。其原因是關于學校收費和食堂伙食問題,九江市領導出面才使該事件得以平息。之后不久,法學院領導發生異動,李長江重新主持學院工作。據記者查詢,李長江在2006年11月的一個公開場合,出席身份還是法學院副院長,但到2007年 5月其職務已變更為執行院長。 盡管表面風平浪靜,但知情人士透露,重新主持工作后的李長江和張俊其實有了很深的間隙。2007年底,九江學院籌備成立另一所學院,消息人士稱,當時張曾向校領導提出要調到新學院去,但領導沒有同意。 2008年6月,原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和法學院合并,組建成新的政法學院,李長江任院長;張俊為副院長,排名在當時的黨委書記聶和菊、副院長陳勝才之后。 “他們兩人,在公開場合看不出什么矛盾,但兩人之前私下的恩怨,我們也多有耳聞,可能張曾經‘背叛’過李,李是不是會有報復心理,張又不服李,權力場上長期積累的恩怨,一旦產生裂痕,很難修復。”一教師這樣分析。 該教師另介紹,張俊研究生畢業后,一直以來比較春風得意,是個遇事不會妥協的人,性格比較容易走極端,而李長江其實也是個從來不妥協的人,平時老師私下曾議論,兩人暗中愛頂牛,私下有矛盾和較量。李被殺后,耳聞兩人交惡的老師私底下開玩笑說,是不是張殺的?結果真是張干的,老師們還是大吃一驚。 副院長之“非常道” 盡管在行政級別上,張俊一直處于下風,但在學術和職稱上張卻走在了李的前面。 2009年10月29日,張俊被破格晉升為教授職稱。而直至案發前,李長江還是副教授職稱。一位老師回憶,去年因為指標原因,李長江沒有被評上教授,為此一度很郁悶,曾公開發過牢騷。 到2010年底,張俊在業務上高歌猛進,在九江學院組織的“2010年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培養對象”的推薦中,張俊被推為省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 然而張俊在業務上表現出的成績,同事卻另有解讀,有人認為他“急功近利,善于鉆營”,甚至“比較勢利”。與張俊原來同在法學院共事過的一位同事,案發后評說張有性格問題,其實是個心理扭曲的人,但具體所指,他不愿意多講。“一是性格缺陷,二是利益之爭。”同事這樣總結張殺人的緣由。 兩個院長日常有矛盾,這在案發后已是不爭事實,但具體什么事情引爆了張,成為動手殺人的導火線,同事中幾乎沒人知道,或愿意透露。事發后網上曾傳李長江生前是九江一律師事務所律師,正代理一起土地糾紛案。有人起初揣測其死因可能與該案有關。但同事對此予以否認,警方也未予證實。 張俊性格的多面性,從九江學院散在的一些材料中也可窺探一二。據2007年3月一份資料,當時九江學院各二級學院召開學生座談會,征求對教師的評價,法學院的學生座談時,張俊曾被作為“師德高尚,為人師表,實為人范”的代表,深獲學生好評。 兩個院長日常有矛盾,這在案發后已是不爭事實,但具體什么事情引爆了張,成為動手殺人的導火線,同事中幾乎沒人知道,或愿意透露。事發后網上曾傳李長江生前是九江一律師事務所律師,正代理一起土地糾紛案。有人起初揣測其死因可能與該案有關。但同事對此予以否認,警方也未予證實。 張俊性格的多面性,從九江學院散在的一些材料中也可窺探一二。據2007年3月一份資料,當時九江學院各二級學院召開學生座談會,征求對教師的評價,法學院的學生座談時,張俊曾被作為“師德高尚,為人師表,實為人范”的代表,深獲學生好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