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清手跡 劉華清同志192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并參加革命工作,1935年10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5年9月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 劉華清簡歷 劉華清(1916—2011),生于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原籍湖北省大悟縣。 192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任鄂東游擊總司令部科長。1934年任第二十五軍政治部科長。參加鄂豫皖蘇區歷次反“圍剿”戰役,并參加長征。后任第十五軍團政治部科長、第三十一軍司令部科長等職。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第129師司令部秘書主任、政治部宣傳科科長。1941年后任冀南軍區和冀魯豫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六軍分區副政治委員。 抗日戰爭勝利后,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二縱隊第6旅政治委員。1949年1月任第二野戰軍第十一軍政治部主任。 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政治部副主任,西南軍區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第十軍副政治委員,第一海軍學校副校長兼副政治委員等職。 1954年7月-1958年蘇聯入海軍學院學習;歷任海軍北海艦隊副司令員兼旅順基地司令員,國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長,第六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海軍副參謀長,國防科委副主任,總參謀長助理,副總參謀長,海軍司令員,中央軍委委員,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得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 劉華清同志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1985、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2年當選為第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務委員。 劉華清回憶錄披露:1970年組織論證建航母 《劉華清回憶錄》寫道: 航空母艦的應用,是20世紀艦艇發展的偉大成就。我國對航母作過可行性研究,我也為此做了一些工作。 早在1970年,就根據上級指示,組織過航空母艦的專題論證,并上報過工程方案。1980年5月訪問美國時,主人安排我們參觀了“小鷹”號航空母艦。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科技人員首次踏上航空母艦。上艦后,其規模氣勢和現代作戰能力,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1982年,我當了海軍司令員,航空母艦在我心頭的分量,自然大不相同了。我國是一個瀕海大國,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隨著海洋開發事業和海上斗爭形勢發展,我們面臨的海上威脅和過去大不相同,要對付具有遠戰能力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艦載航空兵。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海軍的實力顯得有些捉襟見肘。我們的海防邊疆遼闊,卻只有中小型艦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發生戰事,有時只能望洋興嘆。發展航空母艦,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可是很遺憾,當時國家經濟力量不行。1984年初,在第一屆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上我講過:海軍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時間了,現在國力不行,看來要等一段時間。兩年后,我又一次提到:航母總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總要考慮。1986年11月,我主持召開海軍發展戰略研討會,邀請了軍內外領導和著名專家。不少同志從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及收復南沙、臺灣回歸等戰略任務的需求出發,建議海軍發展航母。這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 1987年3月31日,我向總部機關匯報了關于海軍裝備規劃中的兩大問題:一是航母、一是核潛艇。這兩個問題涉及到海軍核心力量的建設,是關鍵性問題。從長遠看,對國防建設是有利的:這兩項裝備不僅為了戰時,平時也是威懾力量。 我們設想,對航母的發展,“七五”開始論證,“八五”搞研究,對平臺和飛機的關鍵課題進行預研,2000年視情況上型號。(據《學習時報》) 劉華清二三事:“布衣將軍”愛民愛兵 劉華清在河北打游擊時,身邊有個警衛員,家里十分困難。“抗戰勝利了,我說,你回家吧,打敗日本鬼子都要回家了。回去照顧你的父母,找個老婆成個家,種種田,安居樂業。”10年后,劉華清曾專門派人看望這位警衛員,當得知他已娶了老婆有了孩子,還有幾畝地,日子過得非常好時,劉華清尤為欣慰。“他在戰爭年代跟我三四年,很有感情,同生死,共命運,把首長當父母、當親人,什么都照料得好,吃飯、走路、休息……” 劉華清20世紀70年代的一個秘書,上海人,他的父母親年事已高,自己家里也沒人照顧。“一個兒子給我當秘書,一個女兒(他的妹妹)出嫁了。家里有困難,沒人照顧,我建議他安心轉業到上海。”于是,這位跟隨自己多年的秘書,因為個人的特長到地方成為了一家雜志社的編輯,工作很得力。一次,劉華清在上海考察,抽暇專門到這位秘書的家里看望他的父母。他的父母親極為喜悅,說:“首長,非常感謝,感謝您的關心,兒子的工作安排得好。”劉華清卻出人意料地這樣應答:“我還得感謝您哩,您為國家養育了一個好孩子。”2000年5月,老將軍到上海檢查身體,不見這位跟自己多年的秘書來看望,不免驚詫以前每次來上海他都來看看,這次怎么了?一打聽,他因病住院了。于是,劉華清在詳細詢問了病情后,由于自己也抽不出時間到醫院看望,就讓工作人員把自己帶的錢送上4000元,以解治病之需。 在劉華清辦公室東北角,一座比例為1:35的長征二號LM-2E航天模型十分搶眼,這個航天器也詮釋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有一回,在發射現場,正待發射的導彈彈體被身邊的一個普通技術人員及時發現焊接部位有一些焊溜與咬邊。由于是特殊金屬材料、特殊物體的焊接,這些部位要求質量又十分苛刻,在這緊迫的攻堅任務前,一時沒人敢應接。良久之后,只見一位技工頭戴焊罩、手持焊槍穩穩走過去,來到巨大彈體旁細細觀察焊接部位,然后他嫻熟地操起焊槍,對彈體進行了整形焊接。一道刺眼焊光劃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所有人齊刷刷地注視著一道道刺眼飛逝的焊光,直到焊光突然停了,大家仍然盯著焊光消失的地方。經驗收,焊接部位一次點焊成功,不但已焊透、焊牢,沒有絲毫的氣孔與夾渣,而且美觀。“啊,焊接成功了!”劉華清不由得喊了一聲,驚醒的人們一下子涌到焊接的導彈旁。“同志,你立了大功,為國家挽回了數千萬元的損失。”劉華清上前緊緊握住這位工人師傅沾滿油膩的雙手,連說感謝。從此,這位共和國的將軍與一位普通的工人師傅交上了朋友。前幾年,這位老師傅不幸去世,劉華清得訊后親赴這位普通人的追悼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