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網絡上流傳的關于殲-20的照片。
隨著越來越多關于該型戰機的圖片流出,歷來恪守“穩妥第一”的權威媒體也相繼介入報道。新華社主任記者、《世界軍事》總編輯陳虎在新華網專欄《陳虎點兵》里稱,近期許多人向其求證關于這些四代機的照片和說法,究竟是否屬實?國產四代機究竟能夠達到什么樣的水平?什么時候能夠真正地裝備部隊?盡管在文中陳虎沒有直接回應這些問題,但也并未否認四代機的新聞,只是略帶無奈的聲稱“我沒法給他們加以證實”,但“類似四代機這樣讓大家很興奮、很振奮的東西將來還會不斷地出現”。
央視平臺上對于“黑絲帶”的討論也被擺上臺面,央視特約評論員葉海林辯護稱,第五代戰斗機以及任何所謂先進的軍事裝備對中國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而另一位出鏡率極高的軍事評論員宋曉軍則斬釘截鐵地說,“美國不是金本位也不是銀本位,而是F22本位”,“這個東西出來以后,要動搖美國的F-22本位制”。
也不是所有的評論都如此樂觀。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雜志總編輯平可夫就認為,中國殲-20“還不符合俄羅斯T-50的標準”,不足之處在于其發動機推力不足,無法進行“超音速巡航”,同時“殲-20的雷達和隱形技術還不夠完善”,中國制造真正的隱形殲擊機還需時日。但他同時認為,在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華前夕流傳出這組可信度頗高的圖片,是“中國新威懾政策”的體現。
在所有質疑中國新型隱形戰機的聲音里,最關鍵的疑問在于發動機。之前中國最著名的國產戰機殲10就曾不得不依賴俄制AL-31FN。這型備受期待的新型四代機是否會重蹈殲10覆轍?許多專家和網友都分析稱以國產航空發動機的研制水平,中國新一代戰機將很難達到超音速巡航的要求。似乎是對這條質疑的回應,《解放軍報》在周末發布了一條短消息,稱中央軍委給著名的航空發動機專家甘曉華授予一等功。在此敏感時刻,獲獎人的身份獲得廣泛關注,鳳凰軍事用頭條位置推薦了這篇報道,并為報道配發了一張網絡流傳的J-20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