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 用3G手機查氣象數據 海洋氣象探測數據還可以用到海上引航中。記者了解到,青島港引航員通過3G手機,便能夠實時查詢海水的流速、流向和海上風速、風向、能見度等觀測數據,以及近海短時臨近預報及預警信息。 據青島港引航員介紹,導航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氣象因素,特別關注風向、風速、浪、涌、流、強降雨、大霧等因素,避離災害性風浪區。 目前市氣象局啟用20個岸基自動氣象站、9個海島自動氣象站,一艘氣象觀測船,以及黃達雷達站等探測設備提供氣象數據。 效果 預報更精細能報“陰陽天” 據統計,青島秋冬季節是大風、寒潮等災害性天氣多發時期,也是青島近海海上險情事故多發時段。青島近海的大風主要出現在1月至5月和11月至12月,其中以4、11、12月最多。據介紹,已建自動氣象站包括海島站、岸基站、浮標站、沿海站等,自動站雖小卻能實時監控天氣變化。氣象專家表示,自動站建設密度越大,對天氣了解就會越精細,像“東邊日出西邊雨”的現象,就可以“一清二楚”地監測和預報。島城的風速預報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 新聞 揭秘 天氣預報是怎么“出爐”的 市民每天看到的天氣預報是怎么出爐的呢?記者到市氣象臺探了個究竟。 “大家好,現在我們開始今天的會商。首先來看一下短期預報意見……”這樣的會商,在市氣象臺天天都有。我市和各縣區氣象臺發布的每一則天氣預報、每一條服務信息,都是經過這樣的會商討論決定的。 在位于伏龍山的市氣象局預報大廳,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些大大的電子屏幕,上面顯示著實時氣象數據、圖像資料。據了解,這些圖像其實是氣象預報中心大廳的數十臺電腦屏幕顯示情況的匯總。首席預報員表示,做天氣預報不能僅僅依靠觀測設備,還要考慮天氣實況、未來趨勢、本地特點等因素。而除了數據之外,預報員長期積累下來的經驗也非常重要,只有將這些基本要素結合起來,才能做出相對準確的預報。預報員一般要對各方面收集起來的數據進行逐項的分析和處理,而每個人的經驗和分析問題的方式都不一樣,同樣的數據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1.收集資料 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告訴記者,天氣預報的第一步需要收集資料。主要是通過中國氣象局收集全國的各種資料后,連同國外的資料一起通過衛星廣播下來,這是天氣預報的最基本資料。 2.觀測云圖 第二步是觀測衛星云圖。可以幫助預報員確定天氣系統的位置、強度和范圍等。 3.采集數據 第三步是預報人員通過天氣雷達和自動氣象站,隨時掌握各縣市的天氣情況。天氣預報的基礎是數據采集,位于全市的上百個自動氣象站,這些氣象站每10分鐘會通過GPRS將最新數據傳輸至市氣象臺或省氣象臺。 據了解,氣象站的觀測儀器對周圍環境要求很高,要建在空曠地帶,離地1.5米左右,并且不能被陽光直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所采集數據的精確度和準確性。 4.會商估算 第四步,快速綜合以上各種信息,利用掌握的天氣學、熱力學和動力學等方法對大氣狀態進行分析和會商,對未來情況進行預報估算,初步得出未來幾天天氣演變趨勢。 5.視頻會商 第五步,利用視頻會商系統和省局的專家以及各縣市預報員一起討論預報情況,形成最終預報結論。 6.形成產品 第六步,將預報結論進行加工形成預報產品,包括天氣情況、森林火險等級、紫外線指數、穿衣指數等各種天氣指數。 7.發布預報 最后一道環節是預報發布。預報產品在市氣象局錄制成電視節目,送往電視臺,同時預報也發往廣播電臺、報紙、網站、12121等,通過這些媒體向社會發布。 多普勒天氣雷達。 在近海建“天眼”布控 除了投資千萬的這些項目之外,從今年起的五年時間內,市氣象局將在島城南部海域建設1個10米浮標站、2個四要素船舶雙GPS定位、衛星無線通訊自動站,彌補廣大海域固定觀測點的不足。此外,還將更新石老人等13個自動氣象站,建設靈山島、嶗頂自動氣象站,在第一海水浴場和金沙灘分別建設含地溫觀測的自動站。目前,氣象部門正在抓緊建設島城首個海洋氣象探測中心,建成后將配備高空探測雷達,最高可探測到36000米的高空,其覆蓋半徑不是很大,僅能覆蓋青島地區。地面的天氣變化是受五六千米高空的云層變化影響,高空探測雷達可達36000米高空,由此可以更全面收集氣象數據,做好空中的氣象預報,也能對海上、陸上的氣象預報給予一定的數據支持。另外,氣象部門還能依托已在潮連島、大公島等島嶼上建立的海島氣象自動觀測站,采集到更多海上的氣象數據。 (記者 徐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