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青島新聞網手機客戶端下載 | 青島天氣 | 更多網上媒體 新聞中心> 新聞專題> 時政類 > 正文

“十一五”青島新農村建設交上出色答卷

來源:青島新聞網數字報 2010-12-19 14:31:08

  “2010年前三季度,青島農民人均純收入8918元,預計全年肯定能突破萬元大關。”日前,市農委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從 2006年的 6546元到 2009年的 9249元,再到2010年突破萬元大關。“十一五”期間,青島市農民人均年收入五年五大步,成為新農村建設巨大成就的最直接的寫照。

  與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相對應,“十一五”期間,我市在新農村建設中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基礎建設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種地不交稅、上學不交費、看病不再貴、出行不再累”成為青島農民的口頭禪。

  農民收入增長最快的五年

  時下,在平度麻蘭鎮東沙窩村——這個草莓專業村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今冬首批草莓的上市。大棚草莓目前的市場價格達到每斤40元,對該村的農民來說,又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今年春天,村民位淑萍家兩個單棚面積不足7分地的草莓大棚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該村300畝大棚總收入達到400萬元,全村90戶農民戶均收入4.4萬元。

  “十一五”期間,我市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四百工程”、培育發展“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扶持農民創業,助推農民增收。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目標中,生產發展被放在首位。圍繞這一目標,我市提出了“五有、五通、五保、五化”的目標,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

  “十一五”期間,青島市財政每年安排4000萬元依次推進糧食、蔬菜、花生、果茶花卉四個100萬畝建設工程,推進農業區域化布局。自2008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1200萬元專項資金,對10個“一鎮一業”示范鎮、100個“一村一品”示范村進行表彰獎勵,推動我市“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加快發展。截至目前,全市已發展“一村一品”村莊1415個,占全市村莊總數的22.5%。

為扶持農民創業,市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貸款貼息和貸款擔保補貼。截至目前,全市共發放農民創業貸款近9億元,扶持5萬多名農民實現自主創業。自2006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600萬元資金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3700多家,入社農戶14.5萬戶、帶動30多萬戶農民共同致富。

產業基礎的進一步夯實,在推動農業生產能力提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同時,使我市農民的收入快速增長。統計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民收入增長最快的五年。

與此同時,我市農民收入的來源更趨多元化。 2009年,工資性、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達到5429元,所占比重達到58.7%。農民人均消費支出由2005年的3737元增長到2009年的5832元,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間,我市投入巨額資金加快推進以路、水、電、氣、房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并在2007年針對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環境臟亂差的問題,在全市啟動以硬化、亮化、綠化、凈化、美化(簡稱“五化”)為主要內容的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在實施“五化”之前,有一組數據不得不提:2006年底之前,我市還有4690個村莊沒有一條硬化道路,而我市的村莊(社區)總量是6018個。正是這樣的數字讓市委、市政府看到了加快推進農村“五化”對于改善農民民生的緊迫。

充分調研并剖析我市率先開展“五化”工作的膠州經驗后,我市出臺了《關于實施新農村建設“五化”工程的意見》。市財政每年安排2億元專項資金扶持五市1000個村莊實施 “五化”工程,提出在2010年年底使全市行政村基本實現“五化”。

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30億元,累計5508余個村莊基本實現 “五化”,占村莊總數的91.5%。全市硬化村內道路5300萬平方米,新栽苗木1000余萬株,安裝路燈9.2萬盞,新添垃圾投放點3.6萬處,建設農村休閑娛樂場所1700余處……

租住在膠州市膠西鎮尹家店二村的由建秀來自廣東,是村西頭青島創達電工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員。過去每逢陰雨天,他都要穿上雨鞋,踩著泥濘的道路往返廠區和出租房。在該村新修的水泥路完工后,由建秀由衷地說,自己那雙穿了好幾年的雨鞋,終于可以下崗了。

“五化”的推進,在改善生活環境的同時,也給許多村莊帶來了經濟效益。在膠南靈山衛的毛家山村,“五化”完成后,許多游客將這里作為郊游的目的地。僅庭院經濟一項,村民人均收入就達1500多元。 “村民房前屋后的瓜果梨桃棗,園子里的青菜,不用出門賣,在村內就消化了。 ”村主任劉瑞亮說。

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青島市級財政最大限度向農村傾斜。 2006年以來,全市累計完成投資22.65億元,新改建“村村通”柏油(水泥)路5050公里,基本實現村村通柏油(水泥)路。

投入1.25億元解決了2017個村莊、138萬人的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實現村村通自來水。

在全國率先展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累計投入10.6億元。其中,市級財政投入4.1億元,對18座大中型和322座小型水庫實施除險加固。

加快農村電力設施和信息化建設,先后投資5.5億元,建成4個電氣化縣、58個電氣化鎮、2187個電氣化村。

大力發展農村清潔能源,自2006年以來市本級以上財政累計投入1.4億元,新增大中型及戶用沼氣5萬戶。

實施農村殘疾人安居工程,累計投入6120萬元,新建改建房屋3677處。啟動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2009年開工建設農房7.9萬戶,改造農村危房8640戶……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實現

縣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90%,農業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60%。農村大、城市小,農民多、市民少的特點決定了青島推進城鄉統籌的難度,也凸顯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性。

“十一五”期間,我市迎難而上,在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統籌農村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項目上邁出堅實步伐。

“十一五”期間,我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實現全覆蓋,參合人數達到460.1萬人,參合率達到99.9%。籌資標準由2006年的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目前的最低150元、最高270元,看病貴現象有效緩解。

在率先推行城鄉衛生一體化管理模式后,膠南在完善大病門診補助制度的同時,又建立起慢性病門診補助制度。這項制度中,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門診費用,不設起付線,按80%比例報銷,最大限度地惠及農民。該市參合農民住院率由2004年的2%提高到2009年的7.8%,連續三年農民參合率達到100%。 2009年,膠南市門診參合受益者達61.41萬人次,為參合農民報銷醫藥費6610.05萬元,參合農民受益率達到95%。

農村醫療硬件建設中,我市投入近1.3億元對全市90處鎮(辦)衛生院和3119個村衛生室啟動升級達標工程,其中新改擴建45處鎮衛生院,使農民實現了 “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鎮”。

五年間,青島先后兩次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2005年的每人每年1080元提高到目前的1800元,增幅達到66.7%。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正式啟動,全市已有27萬名60歲以上農民領取養老金,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以上,農民養老負擔得到減輕。

農村教育方面,我市在2007年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并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補助。

農村文化方面,全市投入1.2億元改造完善了84處鎮綜合文化站和3600個村文化活動室,實現了鎮鎮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

-
相關鏈接

上一篇:“十一五”我市老年人與殘疾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农安县| 惠水县| 大姚县| 慈溪市| 澜沧| 永寿县| 保亭| 绥化市| 临颍县| 嵊泗县| 来凤县| 宁南县| 襄垣县| 锦屏县| 平安县| 河北区| 遂川县| 阳谷县| 共和县| 亳州市| 乐昌市| 巴彦县| 蓬莱市| 太湖县| 秦皇岛市| 张家港市| 兰溪市| 江孜县| 福建省| 金堂县| 司法| 商城县| 亚东县| 澄城县| 商都县| 新宾| 富锦市| 邵东县| 浪卡子县| 奇台县| 苏尼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