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萬畝小麥急盼“及時雨”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市今年共種植小麥600多萬畝,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旱情影響,麥農們急切地盼望著一場“及時雨”來緩解旱情。 貧瘠山地盼澆水 11月26日上午,記者在臨朐縣寺頭鎮采訪時發現,只要汽車經過,路邊都會揚起不少塵土,道路兩邊麥田里也難覓綠意。 臨朐縣寺頭鎮楊桃村三面被山包圍,半數以上的土地都是山地 村民趙豐海告訴記者,因為能夠耕種的土地不多,單靠種地無法生存,近年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村民們只在村東的平地上種點口糧。 記者跟隨趙豐海來到村北的一塊麥地,他告訴記者,此處聚集了大部分村民的口糧田。由于距離水塘太遠,村里需要澆灌的土地太多,村民干脆不再澆灌。記者發現,小麥的長勢并不好,因為沒有有效的降水而顯得無精打采,地面非常干燥,而且有不少地是空著的。 趙豐海告訴記者,因土地無法澆灌,村民們播種只能看天氣。“如果種上小麥不下雨,發了芽的小麥就會枯死在地里,還得趕緊再種第二茬。” 趙豐海說,播種小麥前,他每天都盯著天氣預報看,如果預報說要下雨,就會趕在第二天將小麥種上,否則一耽誤就是一季小麥。這些空著的地有很多就是沒有搶種上的,只能等到明年種春玉米。據悉,當地土地中沙子的比例比較高,因而旱情更加嚴重。 趙豐海蹲下身子,用手挖開土,摸了摸都是土疙瘩,繼續向下挖了10多厘米,露出深顏色的沙土,但仍然是干燥的。他繼續往深處挖,挖出了幾株小麥,小麥根部也是干燥的沙土。 “現在就盼著下雨,雖然當時搶種上了小麥,如果年前不下雨的話,種上的小麥也白瞎了。”趙豐海痛心地說。 臨朐縣氣象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10月初以來,當地一直沒有有效降水,南部山區貧瘠山地多,多數達不到水澆條件。 積極澆灌保麥苗 與臨朐縣寺頭鎮的小麥旱卻澆不上水相比,昌邑市圍子街道的村民則幸運了不少。 記者在昌邑采訪時,遇到了圍子街道東馮村的馮少利夫妻倆,他們正忙著給小麥澆水防凍。 馮少利穿著雨靴拖著水管在麥田里走動,他的妻子則拿著鐵锨整理溝渠。記者看到,還沒澆到的麥地表層土已經硬化,甚至結成了塊狀,但麥苗的長勢比趙豐海家的要好,因為土地平整,將水管拖到地頭上之后,水自然就能順著麥畦淌到那頭。 馮少利告訴記者,他家種了5畝小麥。“一個多月沒下雨,地里太旱了,冬季土地墑情關系著明年的產量,再不澆這小麥就完了。” 馮少利說,自己家的地離水源比較近,澆水比較方便。“冬天必須得澆一遍水,今年播種的時候雨就沒怎么下,小麥長勢不好,這個時候再不澆水,小麥扛不住寒冷會凍死不少。”他說。 記者在昌邑市圍子街道采訪時發現,田間地頭里不少村民都忙著給小麥澆水抵御寒冬。 抗旱莫靠天等雨 市農業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我市共種植小麥600多萬畝,但大部分都具備灌溉條件,只有青州南部、臨朐南部約90萬畝山嶺薄地水澆條件達不到,完全靠降水。 該工作人員介紹說,根據統計,自秋收之后全市基本沒有有效降水,但今年夏秋我市降水充足,地下水量大,保證了農田良好的底墑,目前只是表墑不足,地面表層干燥。 該工作人員提醒說,有水澆條件地方的一定要給小麥進行澆灌,上了凍水的小麥要比未澆水的小麥抗寒、抗凍,沒有水澆條件的山區、旱薄地可能會出現輕度旱情。此外,麥農一定要增加小麥的水分,土壤要密實,借以提高小麥的越冬能力。 針對目前麥田受旱,但仍有部分麥農存有靠天等雨的心理,市氣象部門提醒說,我市近期仍無強降水,千萬不要存在靠天等雨的僥幸心理,有灌溉條件的地塊要抓緊灌溉,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塊也要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提墑保墑,減少水分流失,努力將旱情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各地已經積極行動起來,在當地政府和農業專家的指導下,正多措并舉積極引導麥農灌溉小麥緩解旱情。(張振民 周曉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