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多元化發展”成為各地經濟引擎提速的關鍵詞,視野廣闊的青島已實現了經濟主體架構的進一步完善。過去五年的發展中,我市經濟主體類型從國有、集體企業為主,發展為多元化經濟主體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市工商局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共有各類經濟主體 43.06萬戶,比“十五”末增長了45.86%。各類經濟主體實力明顯增強,全市企業總注冊資金56639593萬元,比2005年底增長98.7%,其增速遠遠超過經濟主體數量增長速度。 各類經濟主體齊頭并進發展,實現了我市經濟結構性突破和持續性進步,這對于我市“十二五”期間以國際視野、世界標準衡量自我發展步伐,繼續增創科學發展優勢,打好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戰奠定了良好基礎。 國企探索戰略合作 “十一五”期間,全市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框架進一步建立健全,黃海橡膠、黃島電廠、機械總公司等各大國企先后與中石化、中遠、中科、大唐電力、華電、中化等中央企業實施戰略合作。在“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中,青島港、海信、青島銀行也實現了與迪拜環球集團、惠爾浦、意大利聯合圣保羅銀行的戰略合作,并且打破了所有制界限。全市9戶投資類企業也進行調整整合,組建了三大政府投資公司,搭建起了重大項目建設、國有資本運營、城市建設發展的投融資平臺。 在此期間,我市明確了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方向,全面實施調整戰略,通過大力推進股份制改革、不斷提升融資能力和資本運作能力,實現了國有產權結構由以單一化、本土化轉變為多元化、資本化。 中小企業勢頭強勁 今年8月25日,華仁藥業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海豐國際、漢纜股份緊跟其后登陸中小板。據悉,海立美達、東軟載波、東方鐵塔、恒順電氣等中小企業也正在中國證監會審核程序中。深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深交所是國內中小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加快發展的重要平臺,近兩年來中小企業上市呈現出的“青島現象”,足以證明青島中小企業的強勁發展勢頭。 “十一五”期間,受益于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中小企業始終活躍在市場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且多元化發展,從“三資”企業、國有集體企業為主,逐步發展成內外資共同發展、民營企業日益做大、占據半壁江山的格局。尤其是催生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如以嶗山、黃島、城陽為代表的高科技中小企業,以膠州、膠南為代表的為大企業配套型中小企業,以市南、市北、李滄為代表的商貿中小企業等。市經信委副主任王勇介紹,我市中小企業數量已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提供了近80%的就業崗位。在以民營為主的中小企業拉動下,全市民營經濟迅猛發展,增加值由2005年的1328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2500億元,年均增長17%,占全市GDP的比重由49.2%增長到52%,完成稅收由146.4億元增長到296億元,年均增長19.2%。 民營個私成創富主渠道 作為市南區私營個體協會副會長,魯飛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原紹勤的創業史頗具代表性。經過多年艱苦創業,目前他已經擁有多家企業和投資項目。尤其近五年來,良好的創業環境使他業務迅速壯大,涉足旅館、旅行社、家具及白酒代理等領域。 “新興的經濟主體類型已經成為群眾創富的重要渠道。”市工商局局長李國華介紹。“十一五”期間,民營經濟迅猛發展,個人獨資企業、一人有限公司、外資合伙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興經濟主體發展迅速,成為激發我市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元素。統計顯示,全市個體私營經濟注冊戶數和注冊資本金分別由2005年的27.2萬戶、909億元發展到2009年的34.74萬戶、1670億元,年均增長6.3%和16.4%。與此同時,市場商貿蓬勃發展,全市共登記注冊各類市場1019個,比2005年底增長26%,市場運營朝著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方向發展,規模、檔次及影響力顯著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