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五”規劃收官之年,傳來了一個好消息:5月5日,國務院審議并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其中明確了實現4%的時間表,即到2012年,使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達到4%。 ????自10年前實現4%的計劃落空后,4%就一直是一個觸手可得而又遙不可及的目標。但這一次,人們大都愿意相信,17年前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這個藍圖,將在本屆中央政府的任期內 ????在我國,很少有數字像4%那樣令人牽腸掛肚,并如此富有象征意義。這個簡單的百分比,反映了一個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它的實現意味著什么?從數字上看, 2009年我國的GDP為335353億元,“335353億元的4%,就是1.3萬億多元”。今年3月1日,本報曾發表評論員文章《比一萬億GDP更重要》,進一步揭示數字背后的意義:由教育促成的人力資源增值,非區區一萬多億GDP所能比。 ????對教育經費的投入,確實會影響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我國教育經費短缺的問題存在已久,中央高層多次強調要增加對這一公共事業的投入。早在1980年,鄧小平在談及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具備的四個前提時就指出,“教科文衛費用太少,不成比例”,“我們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衛的費用不可”。 ????1983年,在中央政治局的要求下,名為“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合理比例研究”的重大課題組應運而生,北京大學厲以寧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王善邁教授等10多位資深教育經濟學專家攜手開展這一課題的研究。他們主要使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據,選擇了39個對象國進行研究,其中包括15個社會主義國家。1985年,研究得出結論:到2000年,中國政府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應該是3.87%。 ????隨后,中央政治局決定將“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本世紀末達到4%”寫入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根據《中國財政年鑒2007》,1992年,我國GDP總額只有2.6萬億多元人民幣,不到當時的2900億美元,大概只相當于當年世界500強企業中前10強一年的總營業額。在這種情況下,中央確定4%的目標被教育學者稱之為“具有前瞻的戰略眼光和集體共識”。 ????但現實令人遺憾。此后13年,政府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每年均低于3%,直到2006年才達到3.01%。這一年,正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實現4%的目標在這個新的五年規劃中再次得以確認。同年,中央把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列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問題之一,在《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 ????這些決定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并令教育界人士感到振奮。在2007年6月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財務司司長陳偉光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4%”是“十一五”教育發展規劃當中非常務實、非常重要的內容,振奮人心。“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這樣的決定,是有充分依據的。”陳偉光說,“從這幾年的教育經費投入增長幅度來看,今后可能會進一步加大投入,實現4%目標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黨中央、國務院對教育投入的重視下,2008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達到歷史最高水平:3.48%,離4%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今年年初,教育部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2010年度工作要點,表示“今年要促進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4%目標的實現”。教育部用“促進”而非“促成”一詞來表達這個工作要點,暗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艱難。 ????2月28日,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出臺的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副部長丁學東表示:實現4%的目標信心很大,同時難度不小。 ????但不管怎樣,中央已經下定決心,要在兩年內實現國家的這一承諾。 ????事實表明,“保障政府教育投入”作為國家落實教育優先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根本舉措,正逐步得到強化。在下一個五年規劃中,人們有信心期待進一步分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