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部長助理胡正躍 資料圖 中新網北京11月4日電 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胡正躍近日接受記者采訪,全面闡述中國的亞洲外交政策。他在答問中還談到了南海問題,重申域外勢力不應介入南海爭議。答問全文如下: 問:今年以來,亞洲形勢倍受關注。您作為外交部主管亞洲事務的部長助理,如何評價當前亞洲形勢? 答: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大背景下,亞洲經濟政治格局在出現新變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相互尊重、睦鄰友好、求同存異、和諧相處,依然是亞洲國家關系最基本和最重要特征。亞洲整體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保持強勁發展勢頭,為世界經濟復蘇做出重要貢獻。堅持新安全觀,排除外來干擾,和平解決國與國爭端,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仍然是絕大多數國家的政策取向。亞洲國家間人文交流日益廣泛和深入,不同文明文化在對話交流中相互促進,和諧交融。亞洲國家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協調,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進一步提高。 我們堅信,只要亞洲國家堅持走適合各自國情發展道路,堅持推進區域合作,堅持順應變革、開放、包容的時代潮流,堅持正確的方向和行之有效的原則,亞洲國家必然將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問:現在國際上出現了一些涉及中國與亞洲一些鄰國關系的評論,有些人甚至稱中國同若干鄰國關系緊張,一些亞洲鄰國對中國感到擔憂。當前中國同鄰國關系究竟怎樣?您可否作一介紹和評價。 中國同亞洲鄰國的關系確實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特征就是睦鄰互信,互利合作。人們常講,事實勝于雄辯。我們還是讓事實來說話: 今年,中國同亞洲鄰國的高層交往繼續保持頻繁和活躍的局面。中國同幾乎所有亞洲國家都實現了高層互訪和交流,如果算上中國主要國家領導人出席的重要地區多邊會議,這些高層交往活動超過60起。中國外長同亞洲鄰國外長的互訪也近20起。 今年,中國同印度、印尼、越南、緬甸等鄰國分別以“友好年”為主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熱烈慶祝雙方建交60周年。吳邦國委員長即將對印尼的訪問,將把兩國戰略伙伴關系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中印關系繼續保持全面快速發展勢頭。中國與亞洲鄰國的傳統友誼、睦鄰互信、互利合作和世代友好更加深入人心。 今年,中國同東盟關系繼往開來。在剛剛結束的第13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和東盟各國領導人充分肯定《落實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行動計劃》(2005--2010),一致認為中國同東盟關系是最務實、最豐富、最全面、最具活力和最有成效的戰略關系,一致同意繼續以和平發展為主題,以友好合作為主線,更加重視經濟可持續發展,更加重視全方位的互聯互通,更加重視社會和人文交流,更加重視東亞的一體化建設,齊心協力,密切配合,共同落實好第二個五年行動計劃(2010--2015),進一步造福于各自國家人民,進一步為亞洲和平、穩定、發展、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至于中國與某些鄰國在一些問題上存在的分歧或爭端,中方一貫主張以事實為基礎,根據國際關系基本準則,通過對話磋商予以妥善處理和解決。 我要指出,今年無論在雙邊交往中,還是在區域多邊會議上,亞洲國家都表達了這樣的信息:中國綜合國力和影響力的快速上升,為促進亞洲和平繁榮、推動世界經濟增長、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做出了重要貢獻;亞洲鄰國同中國的新型伙伴關系經受住了時間和國際風云變幻考驗;加強同中國的睦鄰友好與合作是它們堅定不移的政策,這對促進亞洲各國發展以及地區和平、穩定、繁榮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總之,中國同周邊亞洲鄰國關系在發展,在進步,這是任何人也不能改變的事實。 問: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持續發酵,國際經濟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您認為中國同亞洲國家在拉動亞洲和世界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什么作用? 答:在不久前越南河內舉行的東盟—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上,韓國總統李明博和東盟一些國家領導人說,危機孕育機遇。每次危機和挑戰,無論是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國際金融危機,都讓亞洲國家更加強大和團結,都推動東亞合作邁上新臺階,都促進了地區和世界繁榮。的確如此。 2008年10月,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初,東亞國家領導人就在北京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期間舉行早餐會,就抵御各種風險,保持亞洲和世界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資本市場穩定和社會生活穩定交換意見,達成8項重要共識。 兩年來,亞洲國家弘揚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優良傳統,在根據本國國情出臺刺激經濟政策措施的同時,加強團結協作,積極推進區域合作,為亞洲率先回升向好發揮了重要作用,并使東亞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貿易方面,今年1至9月,中國與亞洲國家貿易總額超過6400億美元,同比增長38%,中國從亞洲國家進口3613億美元,同比增長44%。中國對亞洲國家貿易逆差達796億美元,其中,對韓國、日本和東盟貿易逆差分別為522億、414億和122億美元。中國繼續是亞洲國家第一大出口市場。中方加大了對孟加拉、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援助力度,向孟、阿70%出口中國商品提供關稅優惠待遇,緩解貿易不平衡。 自貿區建設方面,今年是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的“元年”。作為目前發展中國家之間最大的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使雙方資金、資源、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的流動效率顯著提高,為擴大貿易和投資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據中方統計,今年1-9月,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達2113.1億美元,同比增長43.7%。今年雙方貿易額有望創造歷史最高水平。中國和其他東亞國家還在積極推進東亞自貿區建設,中日韓三國確立了2012年完成三國自貿區官產學聯合研究的目標。我們還同東亞國家一道,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最大程度地減輕國際金融危機沖擊。 投資方面,中國政府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擴大對亞洲國家的投資規模,提升投資水平。據中方統計,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對亞洲國家非金融類投資同比增長102%,亞洲成為中國設立境外企業最為集中的地區。此外,截至2009年底,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存量達96億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2008年以來實現的,投資領域已經從傳統的礦業、建筑業拓展到能源、制造業、商務服務業。 基礎設施建設及互聯互通方面,中國積極支持“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致力于同東亞國家一起,共同推動本地區公路、鐵路、航道、港口等建設,加強對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和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AMBDC)等機制的參與和合作。 財金合作方面,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東盟—中日韓(10+3)財金合作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我們不僅維護了東亞金融穩定,而且實現了清邁倡議的多邊化,建成了1200億美元的區域外匯儲備庫和7億美元的區域信用擔保和投資基金。中方同馬來西亞、印尼、韓國簽訂總額3600億人民幣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中日韓三國決定盡快簽署中日韓投資協議。目前,中國同其他東亞國家在共同努力,增強清邁倡議的有效性,加強宏觀經濟政策交流與協調,推進亞洲債券市場建設,共同探討促進本地區債券跨境交易和結算,加強債券市場發展能力建設,并就深化東亞財金合作開展前瞻性和戰略性研究。 科技、能源、環保等領域合作方面,中日兩國正在積極推進“中日唐山生態工業園區”項目合作,中新(加坡)兩國在攜手建設“中新生態城”示范項目。中日韓三國在認真落實《加強科技與創新合作聯合聲明》,推動三國研究機構、大學和企業圍繞節能環保、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重點領域,在技術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等方面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合作。 此外,中國還向遇到自然災害的亞洲國家伸出援手。巴基斯坦遭受歷史罕見特大洪災,中國政府向巴提供約2.5億美元救災援助。印尼發生地震海嘯和火山噴發后,胡錦濤主席第一時間向印尼總統蘇希洛致電慰問,中國政府和紅十字會分別向印尼提供50萬和3萬美元現匯援助。中國積極參與巴基斯坦災后重建,阿富汗、斯里蘭卡戰后重建,表達中國人民友好之情。 發展是我們與亞洲國家面臨共同的任務,是我們與亞洲國家最大的關切。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還遠未結束,亞洲經濟發展還面臨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堅持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同亞洲國家和衷共濟,相互扶助,共同推動亞洲經濟的復蘇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