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10月28日電 10月26日,由遼寧省錦州市政府大力推進的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與遼寧海勁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新型長效緩釋復合肥”項目產業化推廣簽約儀式在沈陽賓館隆重舉行。 據了解,由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與遼寧海勁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生產出的長效緩釋肥是一種有效的解決了既要產量又要質量,既要致富又要健康,既要五谷豐登又要環境優美的放心肥。 該肥料技術特點為選用脲酶抑制劑、硝化抑制劑及氨穩定劑構成的長效緩釋劑,通過控制土壤中脲酶、亞硝化細菌的活性,控制氮素在土壤中的轉化與形態,進而達到控制土壤中氨態氮與硝態氮的比例,由此控制揮發淋溶及反硝化損失,達到長效高效的目的。實踐表明其肥效期達120天以上,氮和磷利用率提高4—8.7個百分點,作物平均增產幅度達8-18%,降低水源污染減少氮淋失48.2—63%,減少N2O排放46—74.7%。 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石云亮認為,長效緩釋肥與普通化肥相比,長效緩釋肥可以緩慢的釋放養分,充分被農作物所吸收,這樣既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也保護了我們的環境,同時長效緩釋肥可以做到一次施肥,不再追肥的目的,不僅大大節約勞動力,而且還節省了大量時間。 在日常農業生產中,由于普通化肥的利用率低,造成化肥施用量高,尤其是蔬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普遍超過標準,對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而施用長效緩釋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使農產品(000061)更加符合無公害、健康食品的要求。 在我國面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今天,綠色農業、綠色食品成為農業發展的主潮流。傳統的習慣性的用肥方法和農肥品種已經不適應新的農業產業的需求,而長效緩釋肥的出現,不但避免土壤中養分過量供應,協調土壤養分供應與作物養分吸收之間的矛盾,使肥料養分釋放時間及速度得到有效控制,而且其適用于所有農作物,多種作物實現一次性施肥,不用追肥,減少了對土壤、空氣、水源污染的危害,是農肥產品發展的新方向。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肥料是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化肥作為糧食的糧食,更是越來越廣泛的被應用到農業生產當中,作為最多的農業生產成本投入和最重要的增產要素,直接關系到農業的綜合效益。此次遼寧海勁實業集團長效緩釋復合肥的研發試驗成功,不僅為遼寧省在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生產中提供了更高的具有實用價值的新型產品,同時也為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