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擇校生今年減少60% 本報訊 市南區在均衡教育方面再次發力,今年本區域內的擇校生減少了60%。 截至目前,市南區財政對教育工作的投入累計達到13億元,占全區財政投入的21%;短短兩年中,全區已有80%的小學和75%的中學更換了校長,使名校優質資源得以有效輻射。今年,市南本區域內的擇校生減少了60%。省市規范化學校已經占市南區學校總數的90%,省市級示范園占全區幼兒園 今后市南區將繼續圍繞“統籌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目標,鞏固、完善、提高教育各項工作,推動教育實現更高水平的優質均衡發展。包括配齊配強學校領導班子,加強教師的流動,對在崗教師進行全面的評估,對不符合現任崗位要求的教師要及時做出調整,從初中向小學流動、從教師崗位向后勤崗位流動,確保達到人崗相適的要求等等。(本報記者 姜慧麗本報通訊員 盧 佳) 辦好每一所學校 教好每一個學生 市南教育三年均衡發展成果綜述 8月18日,在市南區委書記李學海主持召開的專題會議上,研究確定了該區均衡教育下一步改革的五項重要舉措。這是市南區近三年來在不懈推進均衡教育改革中所落下的又一步重要棋子。 作為我市核心區,市南區優質教育資源豐富,自然也成為全市“擇校熱”的“重災區”。然而,自2008年市南區開始實施“統籌教育資源、促進均衡發展”的改革后,這種現象漸趨變化,“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的均衡教育目標在市南已日漸清晰。 “不斷加快教育資金投入、加強教育隊伍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實現“點”上的名校教育品牌向“面”上的區域教育品牌的轉變,實現優質教育資源高水平上的均衡發展”——區委書記李學海這樣闡述他對市南區均衡教育內涵的認識。 據統計,自2008年以來,市南區財政對教育工作的投入累計達到13億元,占全區財政投入的21%。預算內教育經費、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實現連年增長。 正是在一系列的舉措之下,近三年來,市南區本區域內擇?,F象減少了 60% 。東片區的發展中學校57中,2009年初一入學新生,即較一年前增加三分之一,今年好勢頭還在繼續;西片區發展中學校24中,幾年前初一一個班級40多人,初三竟減至 20多人,如今初一時40多人的班級到了初三人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比入學時還多了兩人。 擇校熱 怎樣的一塊“頑石”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眾多家長認同的觀念。而小學對于孩子來說,無疑是最初的起跑線。市南區特別是該區中部地區的學校幾乎都是名校。也正因為如此,島城許多家長趨之若鶩。 “擇校熱”到了什么程度?區委書記李學海說,2008年他剛調任市南區委書記時,就有朋友為給孩子擇校,讓他幫忙聯系區內一所小學的校長吃飯。 “孩子上個學,都得要區委書記幫忙? ”這讓他非常吃驚。 市民已然對擇校這一現象見慣不怪。有的家長不惜重金購買“學區房”。 “學區房”扶搖直上的價格,的確認證了那句老話“可憐天下父母心”。還有的家長四處托關系、走后門,動用家庭所有社會資源去敲開名校的大門。擇校,似乎已漸漸成為滋生腐敗、權力尋租的溫床。 擇校本身明顯違背教育公平原則??鬃釉浾f過“有教無類”——不能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部分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捷克著名教育家美紐斯提出:“教育的藝術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藝術。 ” “如果30平方公里這么塊兒地方,孩子受教育還要分三六九等,那還談什么和諧社會建設? ”這是李學海有感于“擇校熱”發出的感慨。 正是基于擇校現象中的顯失公平,市南教育開始了艱難的均衡步履。近年來,市南區委、區政府推動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力度之大讓人嘆服:區委主要領導上任之初就召開了校長見面會,了解、部署教育工作,還建立了區領導聯系學校制度;區委、區政府與各職能部門、各街道辦事處簽訂了《教育目標責任書》,建立了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監測制度……之后,陸續開展了校長輪崗與名師重新配置。歷經三年的實踐,市南區的均衡教育已初見成效,區域內基本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均衡教育 打破擇校怪圈 均衡發展在辦學條件方面首先突破。 2008年以來,市南區政府圓滿完成了24中改造和51中風雨操場建設,解決了21所學校的冬季采暖問題,完成了近20所學校校舍維修工程和51所學校的用電線路改造;升級擴建校園視頻監控系統,建立了“校園監控中心”;推進了26中改造建設項目,啟動了大學路小學分院、三江學校改建項目和九年一貫制學校新建項目……一項接一項的建設工程,使市南教育設施條件和教學環境不斷優化,昔日學校間的硬件差異幾乎消弭。 教育均衡,說到底是優質資源的相對均衡。而名校校長和名師正是教育優質資源的核心所在。 市南區規定,凡在一所學校連續6年任職的校長必須進行輪崗交流。 2008年以來,市南區80%的小學和75%的中學更換了校長,使名校優質資源得以有效輻射。 在實施校長流動的同時,市南區在全區范圍內實施了名師重新配置。 2008年以來,共交流名師47名。在科學合理政策的引導下,市南區每所學校的師資力量基本實現了大體均衡。全區中小學教師中具有區級以上教育教學榮譽稱號的占全區教師總數的72.4%。其中全國優秀教師、模范教師6人;省優秀教師9人,省特級教師10人,省教學能手18人;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人,市優秀教師76人,市特級教師3人,市學科帶頭人36人,市青年教師優秀專業人才342人,市教學能手147人,這些骨干力量基本均衡地分布于全區各校。 很多人擔心,市南區推進均衡教育將會 “削峰填谷”,使原本的好學校發展受到制約,而相對實力薄弱的學校在短時間內又無法實現質的突破。事實上,均衡是“填谷揚峰”而非“削峰填谷”,市南區推進教育均衡的3年,也是全區教育整體上實現高層次發展的3年。在硬件和軟件均衡并駕齊驅的前提下,市南區積極推動教育管理創新,為學校間均衡發展提供更多可能。 在市南區,通過區外借力、區內捆綁,創新式地實施捆綁互助策略,提升優質資源延展力,實現了區域教育“中間帶動、兩翼延伸、優質擴大、齊頭并進”的良好發展態勢:青島57中成為中國教育學會外國語實驗學校、24中成為華師大學實驗學校、26中成為中國教育學會實驗學校,59中、市實驗小學、嘉峪關等11所中小學先后依托院校成立教師發展校。區域內六所學校以“一對一”方式進行結對;市南區教育研究指導中心以“一托四”方式與四所學校建立聯系學校關系,通過深入課堂定點指導、學科跟蹤幫扶、參與學科集備等舉措,提高聯系學校教學質量,受到學生家長歡迎;實施“幼小初一體化”教育研究,把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劃分成8個學片,每一學片都包含幼兒園、小學、中學。通過組建研究團隊、互訪聽課等方式,實現了幼兒園、小學、初中的整體設計、就近鏈接、資源共享。 經過三年的努力,市南區中部“擇校熱”的現象正在悄然改變。廣受居民認可的熱點學校明顯增多,廣大學生家長的擇校愿望大幅下降,個別學校的學生流失率也明顯下降。以東部的5中為例,今年該校普高達線率比兩年前提高了十個百分點,今年的初一新生為337人,比兩年前的初一新生增加了170多人。生源的良性流動真實地折射出教育取向之變,也是市南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進程的一個縮影和見證。 均衡 教育的起點亦是終點 在教育機構和教育群體之間,平等地分配教育資源,達到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的相對均衡,這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現階段教育發展的目標。均衡發展本身不是目的,其本質目標是追求一種理想、公平、高效、優質的教育狀態。 推進教育均衡的路并不是一路坦途,市南區首開先河,作了第一個吃螃蟹者。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受到根深蒂固的“擇?!庇^念影響,部分家長對優質均衡教育發展思路的認同度不高,孩子就學依然有盲目跟從心理,依然要擇市南區的熱點學校,推行均衡教育,讓他們在觀念上短時間內還無法轉變。此外,推行均衡教育,實行師資均衡調配,勢必會涉及到一些均衡之前形成的利益問題,觸動到某些人利益的奶酪。然而,為了要讓學生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權利,市南區認為該動的奶酪一定要動,面對社會上一些懷疑的目光甚至非議,頂住壓力,堅決推行均衡教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高位均衡發展。 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隨著均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市南區也遇到了教育機制體制方面的瓶頸需要再突破。目前,校長、師資力量歸學校所屬,校長與名校的校際流動遇到一定的體制難題。為此,在名師流動基礎上,市南區正醞釀新一輪變革,將“學校人”變為“區域人”,教師不再屬于學校,而由教育部門統一調配,同時將對在崗教師進行全面評估,對不符合現任崗位要求的教師及時作出調整,從初中向小學流動,從教師崗位向后勤崗位流動,確保達到人崗相適的要求。同時,優質師資和優質均衡的目標之間還存在距離,優質校長、教師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具有較高專業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名校長”、“名教師”領軍團隊在規模上需進一步擴大。 此外,均衡教育也遇到了教育自身評價機制的瓶頸。教育改革,首先應該改革教育評價機制。教師都在為每一個學期的期末測試排名,甚至每一個月的月考排名而疲于奔命時,哪里還會、還能顧及學生的長期發展呢?所以說,教育評價機制的短視,造成了教育質量的急功近利。這種教育模式下“生產”出來的學生,自然“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據了解,之所以能產生小學擇校熱的問題,是因為市南區的初中發展不均衡現象仍然存在。下一步,市南區要切實加強初中教育,各初中學校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形成市南區初中教育的團隊實力。同時,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教學網絡,加強學校、教師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促進學校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共享,加強學校、家庭、社會間的交流互動,形成教學教育合力。只有當教育均衡發展成為整個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時,才可能實現真正的人性均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