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改造特別報道 城改的彼岸 有人說,一個國家,只有正確認識自己的歷史,才能在現實奔騰的浪潮中把握方向;一個城市,只有正確理解自己的道路,才能在不斷的社會變革中走向進步。 一座座城市,為什么能從落后村落邁向現代城市,能從低矮破屋到高樓大廈,能從坑洼鄉路到柏油馬路?一群群人,為什么從貧窮走向富庶,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落后走向進步? 因為城市的不斷變遷 但是,在當前的中國,誰也無法回避的是,當“野蠻拆遷”與“暴力反抗”成為近年來城市化改造歷程里抹不去的關鍵詞時,舊城改造這個原本應該寄托著無數人美麗理想的詞語卻被抹上了灰色的印跡,近在咫尺的“城市,讓生活更加美好”的愿望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當城市與現代對應,一個涉及舊城改造的話題,會不可避免地被反復提及,其中不乏悲情、不乏不和諧的事例,但更多的則是舊城被再造的美麗。 因為城市的榮辱興衰是一條歷史長河,往往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當歷史規律讓城市步入現代化的時候,城市作為一個生命體,只有不斷調整結構,吐故納新才能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當我們嘗試著思索舊城改造為何而改等一系列問題時,當我們嘗試著思索舊城改造中的利益各方該如何定位時,我們便會滿懷信心地憧憬著更加美好的城市明天,希望能夠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城市轉型時代,留下自己思索的印跡,可謂面對困難,知難而為,彌足珍貴。 正如《哥德巴赫猜想》書中所言,“且讓我們稍稍窺視一下彼岸彼土,那里似有美麗多姿的白鶴在飛翔舞蹈。” 彼岸,那是理想在徜徉的地方。 《城市的彼岸》系列報道一: 可持續發展的時代命題 考量一個城市的發展,可以從兩個角度透視:歷史、地理。歷史的基本要素是時間,地理的基本要素是空間。 這句話看似平常,仔細琢磨卻不簡單。面對城市進入現代化的趨勢,我們該從何處去尋找歷史的時間流變,又向何處確定地理的空間方位? 在當前“轉方式、調結構”這個國家命題的指導下,為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支持,早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當可持續發展成為發展的主旋律,當空間不足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時,節約土地資源,實施舊城改造,便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因為在當下,城市之間實力的比拼已逐漸成為區域競爭中的核心和主題。中心區作為一座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等的中心所在,引領著城市發展的主流與方向,體現了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是城市中最具發展活力的區域。城市中心區往往又都是一座城市的母城,記錄和彰顯著經濟的繁榮、環境的優美、文化的底蘊、社會的和諧、城市的文明,中心區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根”和“魂”。可以說,中心區發展的如何,決定著城市發展的前景與未來。 但是,由于建設時間較早,加之歷史的局限,中心區大部分區域大多已成為建成區或者稱舊城區,飽經風雨的老城區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一系列的城市病:房屋建成時間長,建筑質量差,居住條件差,一些有高層次居住要求的人就會“走”,造成人群結構的錐形化發展;社會在發展,但是城市中一些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功能卻不完善,極易造成城市管理的“亂”;城區內產業載體的功能滿足不了現代經濟的需求,經濟業態單一,產業層次較低,出現產業空芯化現象,經濟就會“死”。長此以往,老城就會徹底變成暮氣沉沉的“舊城”,以前的主城區就會喪失中心城區的重要功能。 有人認為,在空間已飽和,沒有新土地資源可供開發的情況下,中心城區難有大的發展,城市只能向外拓展新的空間、尋求新的發展機遇。這種觀點其實沒有充分意識到中心區中的舊城區所隱含的巨大發展潛能。究竟該如何實現城市中心區的持久長遠發展呢? 對于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目前存在著兩種方式,一種是外延式擴張的道路,向城市周邊地區進行擴張建設,進行產業和人口的轉移;另外一種是內涵式發展道路,通過對城區實施科學合理的改造,使其擺脫原有空間的束縛,充分的挖掘和釋放土地中蘊含的巨大能量,始終保持城區的發展生機和活力,不斷增強城區的輻射和帶動能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后勁。 從以往舊城改造的經驗和教訓來看,單純片面進行外延式發展,建設新城而忽略對主城區的改造,一座城市往往就會出現造就一片新城,毀掉一片舊城的現象,面臨諸多尷尬,比如盲目學習國外的經驗,進行“攤大餅式”的郊區化模式,而不注重自身國情的需要,只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和建設的重復,畢竟中國人口多,土地少,在舊城將舊的時候進行改造,使新城和舊城并舉發展,未嘗不是一種明智之舉。所以,只有將外延式發展和內涵式發展相結合,實現主城區與新城區的共同發展,用主城區帶動輻射新城區,才能實現一個城市的持續均衡發展,增強城市本身的發展活力。 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就要對城市的主城區進行合理的開發改造。城市主城區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積淀,已經彰顯出寸土寸金的土地價值,如何充分發揮土地的價值,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無限的發展,舊城改造正是開辟無限發展空間的破題之舉。城市就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需要不斷地吐故納新,進行新陳代謝,而舊城改造就是一座城市發展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是一項需要不斷循環推進的永恒的課題。 有這樣一個觀點,空間有限、發展無限。有限的物理空間也許會暫時綁住發展的手腳,而舊城改造將為無限發展開辟出新的廣闊空間。在改造中堅持向地下、向空中、向質量要效益,提高土地的集約化利用,提高載體的空間拓展度,提高規劃建設的高質量,才能使舊城區的潛在活力充分迸發出來,隨之產生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當下一個三十年來臨的時候,當大量的人群涌入城市的時候,假如沒有土地的集約利用,假如沒有產業發展的現實空間,“轉方式、調結構”連最基本的載體都沒有的時候,可持續發展就僅僅是那“水中月,鏡中花”。 舊城改造,難;不改,更難。現代化城市之理想實現,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