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10天:貴州大山中留下她青春足跡 從7月12日奔赴貴州山區,到21日遇難,趙小亭只在這個陌生的地方呆了10天,但這里的苗族、布依族群眾卻記住了她——這位清秀內斂、不怕吃苦的江蘇女孩。 她支教的馬場河鄉中心小學條件十分艱苦,教室,白天是支教大學生為學生上課的課堂,晚上將課桌拼湊起來,則成了他們的宿舍;學校沒有自來水,吃飯要走十多分鐘來到一戶農家,洗澡要去學校里唯一的水管接山上流下來的溪水,并且還經常遇到斷水的情況。但面對如此艱苦的環境,這位從沒在貧窮大山里生活過的女孩,不僅從沒叫苦,還站出來為同來的同學加油打氣:“我們既然來了,就要好好教好孩子們,讓他們看到走出大山的希望。雖然這里艱苦一點,但是樂觀地來看,這里有城市里看不到的秀美風景,呼吸不到的新鮮空氣。大家加油!”一番樸實而真切的話語感動了前來的很多隊員。 趙小亭在支教時發現,這里的留守農民工子女,不僅存在著學習上的困難,更面臨著生活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障礙。于是,支教隊除課堂授課外,由一部分典型的農民工子女和留守兒童與支教隊員構建雙向互動的“結對子”關系,開展長期無間斷的,涵蓋學習、生活、心理輔導等全方位深層次的支教活動。 給孩子們上課前,她總要認真備課,在她遇難后,其他同學整理她的筆記本時發現,每頁紙上都工整地記錄了每堂課的教學內容,每次上課前還要在寢室里面演練幾遍,獲得大家的一致通過后才去課堂上正式教學。很快,山里的孩子都喜歡上了這位課上嚴肅認真,課下平易近人的老師,到了晚上學校關門的時間,很多學生都還遲遲不肯離開,要和趙老師多呆一會。 除了支教,她還不忘村里的那些“空巢”老人,她利用課余時間帶領隊員們去了村里的老人院,幫助那些老人們打掃衛生,陪他們聊天,為他們表演文藝節目,鼓勵老人們熱愛晚年生活,給老人們帶去了久違的歡笑。臨別時,好幾位老人都掉下了不舍的眼淚。 其實,這已不是趙小亭第一次放棄暑假去邊遠地區支教了。2009年她上大學后的第一個暑假,她就去了湖南邵陽支教,閑暇時,她就去村民家中幫助修理家用電器。臨別,那里的孩子同樣是依依不舍。 永留遺憾:家鄉同學原計劃給她補過生日 趙小亭不幸遇難的噩耗從遙遠的貴州山區傳到武漢大學、傳到家鄉如皋,伴隨著悲傷和懷念,人們都在深切追思這位人生短暫但卻給人留下美好回憶的女孩。 翻開她的履歷,在她短短的21年的人生中,卻寫著長長的榮譽:中共預備黨員,中國青年注冊志愿者,學院社團活動積極分子,武大新生丙等獎學金獲得者,她還當過學生會體育干部、女生干部和班級副班長。 她生前的大學同學對趙小亭最深的印象,就是無論在炎熱的酷暑還是數九寒天,她那略顯單薄的身影總是最早出現在教室中。上課總是坐在教室前排,專心聽講。遇到難題喜歡向同學虛心請教。她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各科成績都基本達到85分以上,并順利通過英語四六級、計算機二級。在同學們眼中,趙小亭就像一臺“永動機”,除了學習,她的課余時間總是積極參與學校、學院各項活動。在學校,有些男生干的活,她同樣會做。一次寢室的水管壞了,她竟像個男生一樣,爬上爬下,將水管修好了。 在趙小亭的母校如皋中學,聽說她遇難的消息,從校長到老師,無不扼腕嘆息。在如皋中學,她生活了三年。大大的眼睛,圓圓的臉蛋,一張可愛的笑臉,她的任課老師依然記得這位性格活潑、樂于助人的女孩。她的任課老師告訴記者,趙小亭與同學關系相處得非常好,學習成績出類拔萃,不僅自己學習好,還樂于幫助同學。她的集體榮譽感也非常強,高中階段,大多數人都忽視了體育鍛煉,但是每次學校運動會上,都能看到趙小亭拼搏的身影,為班級爭得榮譽。 就在這個暑假前,她的高中同學就和她約定,回家后給她補過生日。但這個約定,卻成了同學們心中永遠的遺憾。 發稿前記者獲悉,武漢大學決定追授趙小亭為“武漢大學杰出青年志愿者”。該校相關部門人員已和她的親屬一起趕赴貴定縣,處理善后事宜。(本報記者 郭小川) |
上一篇:人體攝影師曝行業內幕
下一篇:職業哭喪人月入七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