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之一的菊花是文人雅士的最愛,“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菊文化在歷代文人墨客中大放異彩;而紅棗則是傳統“五果”之一,有“木本糧食”之譽,棗文化隨各代食客的厚愛,在民間千年不衰,流傳至今。“草本樂”集“雅、俗”兩種文化于“清潤系列”與“溫潤系列”,引領現代社會的“古法養生”生活。 “清潤系列”古法養生配方—— “渴飲菊花露,饑食菊落英。” 千年傳承的中華“菊文化”
愛國詩人屈原喜食菊,他在《離騷》中寫下了“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句。宋代文豪蘇東坡是文壇上的美食家,對菊餐情有獨鐘,寫道:“常食杞菊,夏及五月,枝葉老硬,氣味苦澀,猶食不已。”而最愛菊的當屬晉田園詩人陶淵明,他食菊成癖,常年“采菊東籬”,在“秋菊有佳色”的環境里,“渴飲菊花露,饑食菊落英。”每當菊花盛開時,他便邀親朋好友一同品味,所謂“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東方朋。”賞菊、飲菊、寫菊,不亦樂乎。 以菊為食并不是一腔豪情,菊花確實具有相當的藥理作用。《本草綱目》記載,菊花“其性味微寒,微甘,具有散風熱、平肝明目之功效”。最為人所熟悉的食菊方式便是菊花茶。菊花茶,氣味芳香,可消暑、生津、祛風、潤喉、養目、解酒,新鮮菊花茶功效更好。
傳說從前桐鄉有一位叫阿牛的青年,父親早亡,母親雙目失明,為了能夠將含辛茹苦的母親雙眼醫好,阿牛日夜干活要攢錢請醫生,阿牛的善良孝順感動了菊花仙子,她托夢給阿牛讓他去采摘白菊煎湯給母親服用。當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親的眼睛便開始復明了。如今菊花已經成為桐鄉的城市名片,而一年一度的“桐鄉菊花節”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 而“草本樂”的每瓶“清潤系列”中就有“8朵菊花”精華,選用的正是來自浙江桐鄉的杭白菊。同時飲品中更加以“清熱解暑、駐顏輕身”的江南荷葉,使“清潤系列”更加清熱去火,平和身心。“草本樂”能夠幫人們省去繁復的制作過程,以便捷的方式達到相同的千年“菊文化”體驗。 “溫潤系列”古法養生配方—— “一日三棗,一輩不老”民間流傳的實用“棗文化” 眾所周之,紅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調脾胃、生津液、解藥毒等功效。《本草綱目》記載“棗味甘性溫,甘能補中,溫能益氣”。現代科學分析,紅棗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類、有機酸、胡蘿卜素、維生素、部分礦物質鈣、磷、鐵等。鮮棗肉每100克含有維生素300—600毫克,比蘋果高15倍左右。紅棗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史,千百年間,民間研究、衍生、流傳出各種關于紅棗的文學作品和食用方法。
紅棗中最好的品種當屬金絲小棗,掰開半干的小棗,可清晰的看到由果膠質和糖組成的縷縷金絲粘連于果肉之間,拉長1-2寸不斷,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金絲小棗因此而得名。中國最好的金絲小棗產自河北滄州,金絲小棗在滄州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燕文侯”中就載有燕國“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佃作而足于棗栗矣。此所謂天府者也。”而“燕北”正是指滄州。而相傳在1737年秋,乾隆皇帝到滄州一帶狩獵,見路邊風搖棗樹,果實累累,頓時喜上眉梢,上前摘棗一枚,開時金絲閃耀,吃在口中甘如含蜜,喜言道:“滄州自古草澤之地,然金絲小棗風味殊佳,如是者鮮矣?”從此滄州奠定了“棗鄉”之名。 如今,每瓶“草本樂”“溫潤系列”中都含有5顆有3000多年的歷史的河北滄州金絲小棗精華,同樣配有源于寧夏“明目安神,令人長壽”的上好枸杞。“溫潤系列”省去耗時費力的制作過程,讓飲用者可直接、便捷地飲用到上好的草本精華,體驗“溫潤滋養、健胃強脾”的養生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