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網上看河南”采風團50余位編輯記者走進周口。據周口市相關負責人介紹,周口市每年為國家提供商品糧60多億斤,在糧食總產連續四年創歷史新高,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后,該市正在圍繞“六個重點”,進一步加快周口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認清加快轉變的薄弱點,在發展中轉變、以轉變促發展。周口市作為農業大市、糧食大市,糧、棉、油常年產量分別占全省的1/7、1/3、1/4,然而,周口目前仍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階段,農村經濟主體、農民利益追求呈現多元化,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農村社會矛盾呈現多樣化,周口市委書記毛超峰認為,周口要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就要認清周口加快轉變的薄弱點,而要認清薄弱點,就要從發展基礎、發展理念、發展層次、發展環境、發展方式這五個方面找問題。周口作為發展相對落后農區,必須把加快發展與加快轉變有機統一起來,充分發揮后發優勢,不走粗放增長的老路,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不走經濟發展而老百姓不得實惠的狹路,在發展中轉變,以轉變促發展。 強化加快轉變的支撐點,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周口市作為河南省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夏糧高產區,該市緊緊圍繞國家糧食戰略工程河南核心示范區建設,堅持政策興糧、項目興糧、科技興糧、投入興糧,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邁出新的步伐。2009年,該市糧食總產143.2億斤,較上年增產2.1億斤,連續四年創歷史新高。該市常年糧食總產140億斤左右,約占全省的1/7,每年為國家提供商品糧60多億斤,全市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該市的十個縣市區有9個縣市都是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基地縣,4個縣躋身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行列,全省重點扶持的24個產糧大縣該市占5個。 扭住加快轉變的著力點,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周口市大力發展生豬、牛羊、家禽等現代畜牧業,推進規模養殖和標準化生產,依托大用邦杰、陳州華英、雨潤集團、志元食品等龍頭企業,今年加快實施600萬頭優質生豬、11萬噸優質奶業和1.6億只優質家禽產業化工程,重點支持180個養殖場區建設,到2020年標準化養殖小區達到2000個;加快推進林業生態市和國家現代林業示范市建設,今年完成生態市建設規模62萬畝,到2015年林木覆蓋率達到30%;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做大做強益海糧、財鑫化工、輔仁集團、蓮花味精等5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建設集約化、設施化和標準化生產基地50個,把加快工業化進程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緊密結合,不以發展工業而犧牲農業,僅2008、2009兩年新增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企業121家,到2020的全市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100家。 突破加快轉變的制約點,發展農村專業性服務機構。2006年,周口市被確定為全國5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整體推進試點市之一。四年來,該市按照“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要求,組織專家組和技術指導員深入生產一線,采取以會代訓、送科技下鄉、舉辦電視講座、印發技術資料等形式全方位、多層次的開展技術宣傳和培訓。該市縣農業部門通過與移動通訊部門溝通協調,在全省率先啟動了電子農務工程。以手機為傳播工具,以科技示范戶為基本隊伍,將示范戶與專家手機組成“電子農務工程集團網”,并將市縣農業專家照片、簡歷、專業特長、熱線電話等制作成公示牌,懸掛在各行政村的顯要位置。農戶可以通過撥打專家熱線與農業專家進行交流和咨詢,農業部門根據農時編發技術、政策、市場信息等短信到電子農務示范戶,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指導農業生產,讓農民通過現代通訊工具得到更及時、更簡便、更實用的技術服務,較好地解決了技術棚架問題,受到農民群眾的高度好評。開通農技推廣“直通車”。市縣兩級電視臺均開辦有農業節目,電臺、報紙也都開辟有“三農”專欄。同時,結合良種補貼項目,按照技術跟著種子走的要求,印發了230多萬份小麥等糧食作物高產栽培技術手冊,把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和注意事項以及專家咨詢電話等,都明明白白地交給群眾,在購種時一并發放到農民手中,有效解決了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促進了科技與生產的有機結合。 把握加快轉變的關鍵點,推進農村市場化改革。周口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推進土地流轉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途徑,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多措并舉、狠抓落實,強力推進和規范農村土地流轉行為,取得了顯著成效。截止目前,該市共流轉土地總面積達到92.32萬畝,占全市耕地總面積(1174.02萬畝)的7.86%,創造出了轉包、出租、互換、入股等多種流轉形式,為合理配置農村土地資源、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同時,該市探索推廣中儲糧沈丘紙店儲備庫發展優質小麥的“四統一”(統一供種、播種、管理、收獲)種植模式,大用幫杰的“五合一”(加工企業+養殖戶+金融機構+擔保公司+保險公司)和陳州華英的“五統一”(統一供種、供料、防疫、技術指導和銷售)養殖模式,帶動了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截止目前,全市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家、省級32家、市級163家,龍頭企業年實現銷售收入289億元,利稅38億元,帶動45萬農戶參與到農業產業化經營當中,農民戶均增收1000多元。該市還把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堅持“規范與發展并重,規范優先”的原則,積極引導農民走專業合作之路,農民合作組織發展呈現出一派百舸爭流、競相發展的良好勢頭。截止今年3月底,全市在工商部門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共計187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居全省第2位。 抓住加快轉變的根本點,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周口市圍繞轉變發展方式,開發生物質能源,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在全市深入開展農村秸桿綜合利用,并把此作為一項循環經濟產業和生態建設工程積極推進,初步顯現了農民增收、農村整治、農業增效、節能環保等綜合效益。同時,該市還以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主要抓手,全面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推進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著力解決危害群眾身體健康,威脅居民食口安全,影響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 周口市委書記毛超峰說,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方法是統籌兼顧,關鍵是務實重干。在發展中,既要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又要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促進“三化”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