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工的樓房聳立在荒野之中,呼呼的穿堂風肆意游走。建起的幾幢大樓空置并且繼續破敗著。因為久疏保養,部分建筑的外墻、吊頂、臺階都有不同程度的脫落破損,剛打完的地基與蓋了半截的樓房錯落相映,疏闊的馬路一頭還沒鋪水泥,因為地勢較高,一起風就聚起四方黃沙,直直灌進人嘴里。 建筑面積7300多平方米的黨政辦公樓里積著鳥糞,過去的幾年間,這些長著翅膀的生物將這里看做自由的領地。無論從何種角度 但在曾經的規劃藍圖上,這里被視為一個夢想的開始。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這個在現代化進程中,一直顯得步履狼狽、趕不上趟的國家級貧困縣,在2002年作出一個很體現決心的決定——它將舉全縣之力,用遠遠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龐大投資,建造一個新縣城。 這是一個充滿勇氣的規劃。根據2002年制定的清水河縣新區建設投資估算表,新區整體建設總投入將在61億元,而當年,該縣的財政總收入為3000萬元。 這也是屬于內蒙古的黃金十年。自2002年起至今,這個擁有豐富資源和廣袤省域的省份,以能源開發和固定資產投資為主驅動力,GDP增速每年都居全國榜首。也就是在這個時間段,內蒙古開始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城鎮化比例大幅提升,由2001年的43.5%,到目前的53%。 同樣火速沖高的還有其固定資產投資,2000年,內蒙古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剛過400億,2003年即突破1000億,到2009年,已超過5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而在今年1月的內蒙古地方兩會上,稱2010年“力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700億元”。 清水河新區的建設也是當年的明星規劃之一。然而,十年過去,造城之事已成空想。破敗的老縣城繼續破敗,夢想的新城區也并未如神話般崛起。只留下這個半途而廢的爛尾樓群,以自己宏偉的殘骸,屹立于黃土高原如進行一場行為藝術。 這個殘局至今無法收場。當時做出拍板決定的領導、貫徹指示的地方官員,因為調動頻繁,至今無人受責。只剩下清水河人心存怨氣地嘲諷這座“廢城”:“鴿子都住得比我們好。”他們甚至將這里稱作“新鳥巢”。 1.“不得已”的新城建設 夾在兩座山中間的清水河縣縣城占地3.4平方公里,有400多年的歷史,作為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交接地區為數不多的平坦地帶,這里集中著5萬人口。該縣總面積2859平方公里,但97%的土地都是丘陵溝壑。 這個看起來灰頭土臉的地方,曾是康熙四公主的府邸所在,以依山傍水的風光著稱。然而現在,清水河非但不清,水位也逐年下降;山上一層一層布滿簡陋的房屋,窯洞半圓的窗戶像一只只眼睛,注視著山下的政府樓。 1998年,呼和浩特市委領導一次來到清水河縣開會,講話中建議:鑒于舊城山路崎嶇、交通不便,妨礙地方經濟發展,不如換個地方建新城。2001年到2002年期間,上級領導再次到清水河縣,重提建設新城區一事。 是搬走居民還是搬走縣城,當地官員承認,這個問題在心里徘徊了很多年,“歷屆縣領導也都想挪個地方大展手腳”。而隨著上級領導的驅動,新城建設正式起步。 記者獲得的《清水河縣國土資源局關于清水河縣新區建設用地情況說明》說:“城市建設滯后,縣城基礎設施很差,街道狹窄,街道排洪排污能力很差,每逢降雨,洪水順山而下,街道就變成了排洪渠,時常危及臨街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一位原來的縣領導描述說:“夏天要是突然下暴雨,大街上都能淹死人。大雨一來,擺小攤的來不及收拾,趕緊就跑,貨物都被沖到地勢低的地方,那里的老百姓就出來搶東西。” 該領導解釋,清水河縣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改造舊城的成本太高:“居民都在七高八低的地方住,很多都在半山腰,怎么把下水道鋪上去?做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太高,我們當時反復做成本核算,真的沒法整,(就算)整也是糊弄,沒辦法搞徹底。” 據其介紹,當時縣政府也考慮過與房產開發商合作,通過出讓土地來獲得改造資金,或由開發商進行基礎建設,為此請過一些呼市開發商實地勘察,都因為改造成本高,回報率太低而沒有談成。 除此之外,遷縣的另一個考慮是,縣城處于兩山之中,面積狹小,無法擴建;并且一直以來沒有規劃,隨意布局,沒有有進一步建設的空間。當時縣政府正打算發展工業、招商引資,以縣里的情況,即便企業愿意入駐,也沒有空間供其建設工廠、宿舍或進行生產。 隨意建設的另一個問題是,過去的一些危險、污染企業仍然留在縣城里:離縣政府不遠是紅旗化工廠,一年生產一億發雷管,且緊鄰一所中學;生產炸藥的清水河縣化工廠也還在城里。東西兩頭各有一家水泥廠,生產季節縣城往往被煙塵所包圍。有人調侃說,沙塵暴一來,清水河人就特別高興,因為空氣陡然清新:“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 “有人說污染太嚴重,把企業都關了。企業都關了稅從哪里來,干部工資發不發?”該領導介紹,當時也有人提議將企業全部搬去工業園區,終因為成本太高而作罷。“所以結合種種因素,我認為遷城的要求是正確的。” 只不過,沒有人考慮這個貧困縣的財政是否能夠支撐這樣的龐大投資。 2.“能快就不要慢” 2001年前,呼市市委建議將新區遷址于喇嘛灣鎮、托電附近,并占用托縣一部分土地。 喇嘛灣是清水河縣西北的一個鎮,毗鄰托克托縣。此番選址,意在靠近大唐托克托發電廠,好帶動這個貧困縣的發展。但因為占地問題,遭到了托縣的強烈反對,市委反復協調亦無用,最后作罷。 2002年,新任縣領導班子上任,與上屆不同的是,主要領導都不是清水河本地人。據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當時的縣領導表示:“去了就帶著(建新區的)這個任務。” 清水河縣在1995年11月劃歸呼市管轄,此前一直屬于烏蘭察布盟,但不在其境內,是一塊飛地,加之地處三省交界,“山高皇帝遠習慣了,比較難管理,他們自己有個說法,叫清人治清,”一位原縣領導透露,“我們當時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當地干部,他們在縣里有些小房產,遷縣對他們有損失。還有一些是小包工頭,在縣里干些三五十萬的項目,也對這個事情不滿意。” 這位官員稱,他在清水河工作的時間里,被人寫了多封舉報信,因此甚至接受過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調查。 時任縣長的云院禎表示:“山區的干部思想比較閉塞,不愿意搬遷,所以當時組織了幾大班子的干部出外考察,去了包頭、鄂爾多斯、烏海的一些小城鎮考察,學習經驗。回來以后再由大家進行討論,到底需不需要搬遷,最后達成共識還是得搬。”另一位原縣領導表示,“專門請了山西省規劃院過來進行勘探規劃、專家論證。” 最后選址于縣中部的王桂窯鄉,成立了新區建設的專門機構。這次選址重在地理條件,除了緊鄰109、209國道及大準鐵路,這一區域也是清水河縣地勢較為平坦開闊的地方。制定了新區建設投資估算表,完成新區地形圖的測繪,并開始實施道路平整工作。 估算表顯示,新區整體建設工程計劃總投入為611272.89萬元,分別包括:基礎設施建設52231.10萬元,第二產業產業化項目投資額為269021.42萬元,第三產業各類項目投資總計為21060萬元(二三類產業化項目包括流動資金),住宅建設工程投資132562.50萬元,市政公共設施項目投資額67890萬元,其他費用38299.47萬元,基本預備費17431.93萬元,建設期貸款利息12776.47萬元。 在資金籌措方面,建設單位自籌資金占26.23%,申請銀行貸款占11.36%,申請國家投資占12.48%,申請地方投資占12.48%,對外招商引資占31.94%,當地政府自籌占5.42%。 而根據《內蒙古年鑒》,該縣當年年財政收入3631萬元,而原領導介紹,當時還有1000萬左右的債務要填。 “在建新區上,我們想通過搞基礎設施,建些大的項目,招商引資,搞市場化運作。不可能通過政府撥款來搞。”原縣領導解釋。 云院禎進一步說明:“小區家屬樓、賓館、學校等市場化運作,辦公樓是投資者墊資的。”如疾控中心、法院、國稅局與地稅局這些目前已建成的大樓,主要都是由自籌資金,由各自上級單位撥款的。 縣政府的投入主要在修路及六通一平的基礎建設。城建局副局長王敏的說法是,大約投入了1.3億。另外,政府欠開發商所墊的建設費用,大約在4000萬左右。 國土局的說明中提及:2003年下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清水河新區建設的意見以及新區總體規劃和建設時序的要求,清水河縣委、政府迅速行動實施了部分道路工程、給水工程和部分機關單位辦公樓工程建設。 事實上,新區規劃的總面積為5平方公里,超過了現有城區的3.4平方公里,不符合1997年清水河縣編制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定。而縣城遷址需要由國家民政部審批,審批的要件中要求必須符合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否則需進行修改。但當時并沒有修改縣級規劃的相關規定。因為求快,新區建設并沒有進行土地報批,形成了違法用地。 根據國土局的說明,至2007年停建以前,形成的違法用地共17宗,占地面積131畝,皆為林草地,沒有耕地。 “我們當時是打算邊批邊建,現在講究科學發展觀,但10年前基本都是‘能快就不要慢’的思想。”一位原縣領導如此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