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閑暇時間,青島市李滄區李家上流社區的居民、企業職工、外來務工人員都愛往社區工會聯合會“職工之家”跑,來這里打球健身,也可以吹拉彈唱,或者上網、讀書看報,還能夠針對自身需求參加各類培訓。該“職工之家”共有1200平米的職工活動中心、4000多平米體育廣場、150平米的多功能廳,配置了羽毛球、網球、乒乓球、臺球、健身器材、電腦、數碼電影等文體設備,還有4000余冊圖書,大大方便了職工的學習 ????這是2009年5月,李家上流社區工會委員會改選為社區工會聯合會后產生的新變化。工會聯合會覆蓋了轄區內的6家企業、600多名職工,建立起統一規范的職代會制度、工資平等協商制度和集體合同制度,實現了村務、企務公開。曾有會員這樣說:“工會聯合會就是好,創建和諧少不了,有了困難找工會,工會就是娘家人。”今年,該社區工會聯合會被全總授予“全國模范職工小家”稱號。 ????去年以來,青島市總工會全面推進建立多種形式的基層工會聯合會,工會基層組織建設如水銀瀉地,深入到青島社會最基層的角角落落。目前,全市共有區域性、行業性工會聯合會1294個,其中新建工會聯合會組織365個,新增其他區域性、行業性工會聯合會14個;今年,全市新發展工會會員158281人,新組建工會組織1401個,全市工會會員已達到2292863人、工會組織18689個。 ????如果說企業工會是條條,工會聯合會就是塊塊,青島市通過建立橫向的鄉鎮、街道、工業園區等區域性工會聯合會,縱向的醫療衛生、建筑業、商貿、餐飲、出租車等行業性工會聯合會,橫到邊、縱到底,實現了基層工會組織建設的網格化,為職工群眾建起了遮風擋雨的溫暖之家。為推動這項工作,青島市總多次召開會議進行推動,市總工會主席李皓均到會講話動員、部署調度。同時,下發了《青島市總工會關于開展“雙措并舉、二次覆蓋”推進非公有制企業組建工會工作的通知》和《青島市總工會2010年度工會基層組織建設工作要點》,明確以鄉鎮(街道)、社區(村)、非公企業“小三級”工會組建全覆蓋為重點,推動鄉鎮(街道)工會組織體制全部向工會聯合會和總工會過渡。目前,全市有70%的鄉鎮(街道)完成了這一工會組織體制的轉變,為實現全覆蓋目標奠定了堅實的組織體制基礎。 ????聚集在鎮街、村(居)的小型非公企業職工人數少,單獨建會難度較大,作用發揮也有局限。青島市通過組建鎮(街)、村(居)以及非公企業工會聯合會的方式,建立起鄉鎮(街道)—社區(村)—非公企業“小三級”工會組織網絡,實現了建會全覆蓋。即墨市、平度市、李滄區的所有鎮、(街道)均成立了工會聯合會,實現了鎮(街)級工會由工作委員會向聯合會的組織體制轉變。李滄區還新成立68家社區工會聯合會,并依托專業市場、工業園區等,覆蓋企業360余家,吸納會員2.3萬余人。嶗山區以區海洋與漁業局為依托,以原有的漁業養殖、漁業捕撈工會為基礎,成立了區漁業行業工會聯合會,工會聯合會涉及3個街道辦事處、27個漁業村,大小漁船近1500艘,發展會員5000余人。嶗山區還在王哥莊街道以村茶葉聯合會為基礎,成立了街道茶葉工會聯合會,實現產、供、銷一體化,覆蓋了街道、村二級會員,吸納包括采茶工在內的1200余人入會。目前,青島全市有77%的鎮街、82%的村(居)實現了工會組建全覆蓋。 ????針對以商貿、餐飲等服務業為主的小型非公企業職工流動性大,伴隨企業的“生生滅滅”工會“建了又建”,實際效果不好的現實,青島市在農民工、勞務派遣工等聚集的一條街、樓宇、餐飲賓館業、理發洗浴業、物流業、商貿(商場)業、藥品零售業等行業,積極組建工會聯合會,以覆蓋職工25人以下的企業。 ????基層工會干部人員少、工作難開展,是工會工作面臨的一個共同難題。為此,青島市總2007年就制定下發了《專職工會干部選聘及管理辦法》,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專職工會干部150余名,對基層工會組建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此后,青島市總工會不斷加大投入,確保每個鄉鎮(街道)、經濟(園)區有一名專職工會干部。近三年中,青島市總共拿出400余萬元,給予選聘人員工資補助。據統計,青島市專職工會干部平均基本工資在市總工會、區市總工會和鎮街工會及用人單位聯合補助的基礎上,已達到月薪1200元以上,有的達到2000元以上。 ????該市實施的向非公企業選派工會主席的新舉措,則大大加快了工會主席向職業化、社會化推進的步伐。2008年,青島市總在試點的基礎上,下發了《青島市總工會關于向非公有制企業選派專職工會主席的試行辦法》,積極從制度上探索解決工會主席端企業飯碗、開展工會工作受企業“老板”制約的體制問題。結合青島的實際情況,他們探索建立了“帶薪下派、村干部下掛、從離崗待退人員選派、從社會大學生招聘、帶技術下派和從公益性崗位中調配”等六種選聘職業化社會化工會干部工作模式。目前,全市已累計向機關、外商投資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工會聯合會等選派了84名工會主席和工會工作者,向鄉鎮(街道)和非公企業選派、選聘專職工會干部262名。而這些職業化社會化的工會干部也不辱使命,積極履職,贏得了職工的信任、企業的支持和社會的認可。本報記者 王漢民 通訊員 張恩剛 吳留文 |
上一篇:冬天里的“一把火”溫暖弱勢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