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天氣,但膠州灣畔,一條剛剛竣工的公路如玉帶一般,又像飛舞的彩練,為膠南半島的南部海濱帶來了春天的氣息。伴隨著花團錦簇、旌旗獵獵、鑼鼓喧天,交通運輸部重點工程青島濱海公路南段一期工程于2009年12月25日竣工通車了!歷經近800個日日夜夜的奮戰,公路建設者們黑黝黝的臉龐上終于綻放出歡欣的笑容。 30年前的囑托 擁灣生息,濱海安居,這是青島居民世代不The Classical 經典一直將建設嶗山沿海道路、恢復嶗山人文歷史景觀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投入巨額資金進行建設。 10多年后,青島終于形成了全面的濱海公路建設規劃方案。 在中國公路建設史上,青島是最早提出建設濱海公路并付諸實施的城市。2000年,在青島市公路局和膠南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濱海公路南段膠南段先行建設,這在當時中國公路建設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2003年順利完工的先行段全長25.1公里,始于古老的靈山衛,止于國道204大珠山收費站,總投資2.05億元。濱海公路膠南先行段建設工程在當地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對整個濱海公路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 此后,濱海公路的建設一發不可收拾。青島市公路局在總結膠南先行段建設經驗的基礎上,于2003年5月開工建設濱海公路南段試驗段工程,并于2004年建成通車,全長2.33公里。試驗段建設取得了濱海環境下建設高等級公路的豐富經驗,攻克了穿越海灘軟路基、防浪、防腐蝕等技術難題。經過充分謀劃,青島市公路局再接再厲,把濱海公路列入了交通運輸部重點建設項目。2004年11月28日開工建設的濱海公路北段工程,于2006年12月1日竣工通車。2007年10月,濱海公路南段一期工程開建,起于膠南大珠山,止于泊里國道204,全長35.3公里。 在濱海公路建設中,青島市公路局積極接受現代城市空間規劃理念,全力防止濱海公路主干道對城市形成新的空間阻隔,力求建立一個全新的模式。在以交通功能為主的同時,兼顧旅游、景觀、經濟開發功能,留足公共發展空間。對重要節點,他們采用開放、半地下方式。濱海公路北段仰口隧道左線3.88公里、右線3.89公里,總長7.77公里,出口設計分界隧道向外延長50米。 仰口隧道的貫通,使濱海公路有效地避免了對城市空間的阻隔,使青島市區與仰口、岙山衛、溫泉、田橫島景區實現了遠程近距離對接,形成了奇特的蟲洞效應。在南段建設中,陳家貢灣特大跨海橋設計總長度1.81公里,橋面寬24.5米,總投資1.5億元,為60孔30米,其規模僅次于已建彩練飄在膠州灣變的生活方式。然而,偏居一隅,因山海阻隔而困窘的生活難以適應這個沿海開放城市的發展。 2009年,隨著青島濱海公路南段一期工程的建成通車,在穿越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后,人們的視野一下子變得開闊起來。一條濱海公路,托起了一個城市的夢想。 建好青島沿海公路,源于30年前鄧小平同志的囑托。據當事人回憶,1979年夏天,鄧小平在前往嶗山旅游的路上,深有感觸地說:“嶗山景色很美,就是路不好,不安全,不適合旅游,不能接待外賓。”自那時起,青島市委、市政府就成的女姑口跨海大橋和建設中的海灣大橋。陳家貢特大跨海橋對地上空間的高效利用,使濱海公路的功能發生了質的變化。 頻頻閃現的亮點 濱海公路建設過程中呈現諸多亮點,實現了青島公路建設史上的多個第一。 2007年,濱海公路南段一期工程被列為市重點工程,青島市公路局承擔起這項重任。此后的兩年中,在青島市委、市政府以及青島市交通委的正確領導下,在膠南市委、市政府及沿線鄉鎮政府和百姓的大力支持下,工程建設任務如期圓滿完成。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青島市公路局將該項目作為各項工作的首要任務來抓,專門成立了相應的建設管理機構,具體負責工程建設期間的各項管理工作。膠南市政府專門成立了膠南濱海公路工程建設指揮部,負責征地、拆遷補償及施工環境協調工作,為工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濱海公路建設辦與指揮部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科學務實,積極作為,合理調度,正確處理好工程質量、進度、廉政、安全、環保以及沿線群眾利益之間的關系,實現了工程施工各個階段的進度目標,實現了市委、市政府下達的2009年底主體完工通車的目標。 2009年以來,青島市公路管理局黨委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將加快濱海公路南段一期工程建設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議題。他們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組織開展各項工程建設管理工作,對工程的各個環節實行公開招標,努力把該工程建設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和陽光工程。施工過程中,各級領導經常帶領工程技術人員深入一線了解情況、現場調研、現場辦公,解決工程建設中的實際問題。他們克服了工程戰線長、臨海地帶沿線地質情況復雜、受潮汛影響較大等多方面的困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發揚求真務實、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扎實推進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 青島濱海公路南段一期工程地處臨海、近海海洋環境,橋梁鋼筋混凝土結構易受氯離子等酸性離子的侵蝕。為保證橋梁構造使用壽命,對沿線海水侵蝕的橋梁,在設計施工中全部采用高性能海工耐久性混凝土及附加防腐綜合措施設計施工。這項技術的應用,有效促進了我國北方沿海地區橋梁耐久性混凝土施工方案及質量控制標準的完善。在陳家貢灣跨海大橋施工中,部分使用了透水性模板布進行30米T梁預制和橋墩施工的新工藝。這些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在青島市公路建設史上尚屬首次。濱海公路南段一期工程按照新的設計標準要求,安裝了完善的交通標線、標志和防撞護欄等交通設施,是青島市第一條一次性施工完善到位里程最長的一級公路。 根據工程設計要求,青島濱海公路路基施工填土需外借160多萬方土(石)方。按照設計圖,需臨時征用土地1200多畝,但根據國家國土政策根本無法實施。青島市交通委、青島市公路局和膠南市政府在充分調查、研究、論證的基礎上,了重要的作用。它的建成為膠南市沿線鄉鎮街道的區域工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青島與日照城市和經濟的共同發展也將起到有力的推進作用。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條濱海通道還將成為青島擁灣發展戰略和發展藍色經濟的重要樞紐之一。 作為全國等級最高的市內濱海大道,青島濱海公路全線基本上按一級公路標準修建,這在國內是絕無僅有的,對城市建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打開青島地圖,在年年更新的交通線路圖上,變化最大的是縱橫交錯的公路。隨著“十一五”規劃的實施與逐步完成,一個清晰的城市發展輪廓展現在我們面前,一個形同八卦陣的公路網篆刻在島城的大地上。如果把整個膠州灣比成一張弓,最粗的灣底是弓,青龍高速等大通道是弩,濱海公路便是長長的弦。這沉沉的一線,是強弓硬弩的力量之源,總括起整個路網,輻射聚集,開張有力,拉動著整個城市向前發展。雙高公路、國道204、省道395、膠州灣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設的海灣大橋及接線段工程,共同形成了膠州灣底部路網,為“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環境,對青島城市總體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區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等具有重要的引導意義。根據規劃,濱提出了由青島市公路局委托膠南濱海公路工程建設指揮部通過膠南國土局采取“招、拍、掛”方式解決的方案,改變了過去公路施工取土分散、隨意的粗放方式。征得當地村民同意,并由鎮政府、膠南市政府和國土管理部門的聯合審查把關,集中確定使用取土場,既保護了耕地,又最大限度地節約了土地,有效地維護了農民利益。 濱海公路南段一期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工程建設與保護自然相結合,注重緩邊坡的設計與應用,低填低挖,盡量減少對沿線原有自然景觀的破壞,減少有效土地的使用,減少沿線村鎮農民房屋及其他設施的占用,是一條潛力巨大的旅游大道、生態大道、景觀大道。 強弓硬弩般的公路網絡 濱海公路是青島市“環灣保護、擁灣發展” 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青島市交通公路建設史上第一條納入多個市區及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建設的公路,是第一條由交通運輸部和青島市聯建的公路,同時也是第一條集旅游、景觀、交通功能于一體的濱海大道。 濱海公路南段一期工程沿線分布著小珠山、大珠山和瑯琊臺等3 個風景區,同時將薛家島輪渡碼頭、小口子港口和董家口港串連在一起, 為度假旅游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如今, 沿濱海公路南段一期工程行車, 從膠南城區到瑯琊臺旅游度假區由原來的3 5分鐘縮短為2 0 分鐘, 從青島開發區到瑯琊臺旅游度假區也由原來的50分鐘縮短為35分鐘,有效地助推了青島市旅游產業的發展。 濱海公路南段一期工程與濱海公路北段、海底隧道、青島城區濱海一線連為一體,形成了全長280多公里的城市軸向發展主線,拓展了青島市的發展空間,成為該市第三條南下通道和連接青島港口集群的重要物流通道,對于促進青島市西海岸經濟發展,推進董家口港區開發建設起到海公路還將建設南段二期及北段連接線工程,這樣濱海公路就將膠州灣海底隧道和規劃建設中的海洋至即墨跨海大橋連接起來,屆時濱海公路將全線貫通。 如今,青島濱海公路的影響范圍已遠遠超出本地。濱海公路向東連接海陽,直通煙臺、威海,向西對接日照,深入沂蒙,打破了行政阻隔,成為貫通半島的黃金海岸線,實現了半島城市群乃至渤海灣經濟一體化的有形載體。濱海公路建成后,山東沿海各市紛紛開始建設與之對接的濱海公路,逐步形成了環山東半島的濱海公路網。無疑,青島濱海公路對于促進半島城市群間基礎設施、人才流動、資源開發、產業配置、市場體系等一體化發展,推動產業分工和資源共享,實施“東出西進、南北聯合”區域發展戰略,將青島早日建設成“全國重點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長虹濱海展雄姿,科學發展筑通衢。濱海公路已成為青島城市發展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它像一串長長的項鏈,串起青島海岸美不勝收的山海風光;又像一支有力的巨筆,勾勒出一條大青島都市圈發展的主軸線。它又是一條充分展示青島獨特魅力的沿海觀光走廊、經濟發展動脈,承載著青島的希望和夢想。有了這條濱海公路,青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步伐將更加堅定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