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勇為本網題詞:“青島新聞網,百姓身邊的網” 青島新聞網:近年來膠南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在關注民生,切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方面,膠南做出了哪些努力? 張大勇:2010年膠南將堅定不移地實施八大民生工程,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也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 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難卻是影響民生改善的共性問題。破解這一矛盾,關鍵是要正確處理市場調節與政府主導的關系,把加強住房建設與改善民生、發展城市經濟結合起來。一方面,要大力引進一批高層次的投資商和運營商,著力改善城市居住和商務環境;另一方面,要突出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大規模推進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近年來,我們通過為城中村居民提供經濟適用房、面向中低收入家庭開發價廉質優的商品房、為征遷村群眾建設農民安置房,城鄉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特別是去年由市國資公司負責,開發了首期10萬平方米小戶型價廉質優的商品房,受到了中低收入家庭群眾的歡迎,實現了改善民生和擴大內需的共贏。 今年我們將繼續實施二期工程,讓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買得起價廉質優的商品房。就業是民生之本,職業教育在促進就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們通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堅持以培訓促創業帶就業,全市城鎮失業登記率保持在2%以內。在此基礎上,把職業教育作為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構成部分,發揮職業教育在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創業經濟、培育企業文化方面的支撐和先導作用,加快推動傳統職業教育向現代職業教育轉變、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變。去年,我們投資3億多元,新建了一個職教中心,6所國辦職業學校整合入駐,新建4.6萬平方米的實訓基地,并在它周圍引進了多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享實訓基地,讓學生直接參與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的各個過程,探索打造工學研用相結合的綜合體,努力形成城市新的競爭力。 著眼今后港口、物流、旅游、度假等產業發展需要,依托入駐大學科研區的市職教中心和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通過超前設置學科專業,引領經濟轉型升級。目前,全市職業學校在校生規模近8萬人,擁有省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專業4個、青島市級骨干專業8個,累計培養各類技能人才10萬人,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以上。為加快城鄉統籌就業步伐,促進區際間勞務合作交流,滿足全市企業用工需求,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月23日上午,我們召開了“膠南市2010年春季城鄉勞動力供求洽談會暨首屆勞務合作交流會”,會上共有266家招聘單位推出就業崗位1.5萬個,涉及電子、服裝、橡膠、機械制造、食品加工、餐飲服務等60多個工種。活動當天就有2.8萬人進場求職,初步達成就業意向7779多人,其中農民工4668人,比去年增長12%。為方便企業辦事,全力打造市民服務中心。 前幾年,我們在膠南東部城區的陽光大廈設立了“陽光大廳”,形成了一個經濟服務中心,但還缺乏一個為市民提供服務的場所。為此,市委、市政府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決定利用原職業中專校區,規劃建設集政務事務辦理、市民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市民服務中心,并將其列為今年要辦的第一件政府實事。初步設想是把勞動、人事、民政、教體、衛生等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業務,包括一些中介、家政甚至辦電話卡等服務進行整合,集中入駐,打造一個為民服務的綜合體。同時積極運用網絡技術,把“陽光大廳”已經形成的一些軟件輻射過去,將其打造成一個市民教育、社區黨建、精神文明建設和服務人民群眾的主陣地。 深入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為經濟和社會發和諧發展作好保障,重點是要辦好“行風在線”欄目。為搭建干群交流新平臺,借鑒青島市的做法,在膠南電臺開設“行風在線”欄目,定期組織各部門、各單位的主要負責同志,就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互動交流,暢通民意渠道,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機關作風和行業作風持續轉變。同時,推進現代遠程教育進有線電視,在膠南電視臺開通專用頻道,利用上級提供的教育黨員、服務群眾的電教片,加上我們自己的制作,把遠程教育節目輸送到千家萬戶,讓廣大黨員群眾足不出戶就能收看到有關節目,了解到各類信息。 恢復農村小廣播喇叭。收聽小廣播喇叭,過去曾是廣大農民群眾閑暇時最愛做的事。但由于種種原因,近年來小廣播喇叭在農村幾乎銷聲匿跡,群眾都很懷念。特別是現在農村留守人員中老人、婦女、小孩占多數,小喇叭適合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下步要積極探索在農村恢復小廣播喇叭,以此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拓展農民教育陣地。(青島新聞網記者 龐為 高艷 張以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