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1日訊 傳統的新春佳節本應是普天同慶、熱鬧非凡的日子,然而今年的七天長假,在遭遇了兇猛的“啃親族”、經歷了尷尬的“被相親”、發完了讓自己直哆嗦的紅包大禮之后,一些網友忍不住上網發帖泄憤,直喊這個年過得“有點累”。 ????小家庭遭遇“啃親族”吃不消 ????啃親是繼啃老之后的又一最新族群,他們并非生活不下去,而是喜好依賴家中經濟條件稍好的親戚生活,隔三差五或者過年登門造訪, ????據《成都商報》報道,今年,網友“西科如花”就遭遇了讓人郁悶的“啃親”:一有親戚從成都經過,就要幫著訂賓館、買火車票、機票……昨天送走一家,今天又來一家,這個年就在這些迎來送往中度過了。 ????“西科如花”發帖講述,有一個親戚的女兒在北方上大學,考慮到他們家的經濟不寬裕,主動提出女孩來成都的路費他包了,誰知人家聽說包路費,直接坐飛機來。還有些親戚,雖然沒要求要坐飛機,不過火車票還是明確提出要買臥鋪的。剛送走的那位親戚,去年買的筆記本壞了個小零件,今年來成都又買個新的,再看看自己,還在用大學時代的電腦,快6年了一直用,這個來“啃親”的卻每年買新的。 ????“西科如花”說,自己一月才2000塊,跟老婆加起也才4000,房貸每月1300,幸好自己不抽煙不喝酒,平時就上上網,不然月月光。一到過年,這些親戚實在是“啃”得自己惱火,自己都窮到買19元一條的褲子,實在挨不住這種“啃”法。有時候忍不住想當面說,但又礙于面子,畢竟都是家里的親戚,所以想請網友們出出主意。 ????對此,大多數網友都表示,親兄弟明算賬,該說就得說,你一直不說,人家還以為你年入百萬了,面子害死人啊。 ????白領春節回家尷尬“被相親” ????王燕勤是成都的年輕美女白領,月薪5000元左右,對于她來說,這個春節的關鍵詞就是“相親”。 ????王燕勤在讀大學時就有一個交往得很好的男友,后來因家庭、工作等多種因素,畢業時分了手。工作后,父母為她的終身大事發了愁。今年春節,親戚為她準備了兩個相親對象,但見面后都令王燕勤不滿意。在接受《華西都市報》的采訪時她說,相親的場面很尷尬,她說的話總共不超過兩句。 ????網友“兩淚插刀”26歲,一直單身。過年一回家,親戚一見面就給他說相親的事,“招架不住”的他勉強答應了,跟女方先通過QQ交流,并約好在餐廳見面,但一見面就尷尬起來,始終找不到共同話題,一吃完飯兩人就散了,之后就一直沒聯系。 ????“過年被相親,無奈、尷尬、無聊,”春節過后,在一個名為“成都剩男剩女”的QQ群上,很多年輕白領“哭訴”自己被相親的經歷。聽從父母的安排去相親,他們最大的感概是“尷尬”。 ????由收紅包轉為發紅包壓歲錢壓垮80后 ????“往年,收紅包收到手軟;如今,發紅包發到崩潰。我們這批80后,快被壓歲錢給壓垮了!”這是武漢小白領韓凌在自己的博客上發出的感慨,隨即引來許多同事、同學的共鳴。據《楚天金報》報道,遭遇壓歲錢這等成長煩惱的“80后”,不為少數。 ????韓凌現年27歲,盡管參加工作已有5年,因為工作關系,她已經三年沒回老家了,這次一回家,發現很多和她年齡相差不大的兄弟姐妹、同學舊友,都扎堆升級當了爸爸媽媽,彼此來往串門時,韓凌不得不硬著頭皮大大方方給晚輩們發起紅包表示心意。少則200元,多則500元,給少了面子上過不去,經她初步估計,光是發紅包,她已經花了六千余元。“上一次回家過春節,長輩們還在給我發紅包呢,沒想到如今我也成了發紅包的長輩了。”韓凌說,發紅包發得簡直讓她直哆嗦。 ????大年初五剛剛邁進30歲門檻的“80后”李杰,光是千元以上的紅包,就發了十個之多,特別是妹妹的兒子,因為其出生時他沒趕上回家探望,這次他一次性就包了2800元的大紅包。此外,禮品、玩具、衣服等節日禮物也不能少,李杰表示自己看似不菲的年終獎,基本都花銷在這上面了。 ????來自某知名網站春節期間的一項相關調查顯示,隨著經濟的逐步回暖,今年紅包行情一路看漲,當中尤以“70后”和“80后”出手更為闊綽,而且,越年輕的越看重紅包的“分量”,他們直接將此和面子結合起來 ,“紅包的意義,已不是單純的祝福和喜慶,而是五味雜陳。”而當“80后”們已逐步升級為叔叔阿姨的長輩角色,春節的壓歲錢之成長的煩惱,或許從此將成為甜蜜的負擔,一年一年就此伴隨下去。 ????上班族被困“節后綜合癥”專家:分解工作調整節奏 ????大部分上班族,在長假后面對上班會出現焦慮、倦怠、甚至恐懼的情緒,還會有頭疼、食欲不佳、全身乏力等癥狀。工作時注意力也不集中、效率打折扣等等。針對這些特殊表現,專家們給出了個新名詞叫:“節后綜合癥”。 ????春節長假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城市里的車輛明顯增多,在等紅燈時可能會發現很多上班族一邊開車一邊打著哈欠,有的表情凝重,有的目光呆滯。看來,長假過后應對上班,很多人的狀態還沒有調整過來。對此,中國廣播網采訪了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心理研究室專家洪煒。 ????洪煒介紹,從生理和醫學角度來看,正常的人體有自己的一些生物節律(按照緊張和松馳的節奏),如白天工作比較疲勞,下了班以后就會有一種機能自然放松下來。但是到了重大的節假日、長假,人們可能會很習慣地打亂了這樣一種節律,特別像中國的春節,大家可能在一起很高興,尤其是還有一些習慣在年三十晚上熬夜、包餃子、看春晚,所以看起來好像是(放假)休息,實際上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也是很強的負擔。 ????除此之外,春節期間很多人有高強度的娛樂,還有狂歡、去外地旅游,其實強度生理和心理的負擔都很大。而且放假的時候,換環境也會有些新的“人際沖突”,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可能會探討很多愉快的事情,但是也有的時候時間長了,人際比較敏感的問題也會暴露出來,比如糾纏一些恩怨,也會形成一些壓力。 ????談到調整的方式,洪煒介紹說,實際上機體有一個自然調節能力,一般需要兩到三天的時間。對于有些不適應或者疲勞感,大家不用太在意。要強調的是,開始工作,不要把壓力一下加得太滿。心理學上叫“時間和壓力的管理”,可以把事情(按照輕重緩急)分類,一點一點去做。(李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