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信不少朋友都會首先想到韓國。前兩年,韓國突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消息傳到中國后輿論大嘩,民眾群情激憤,認為韓國搶了我們的財產。因此,說非物質文化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重要載體一點不夸張,它們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 。 以酒為例,從考古發掘看,大約在五千年前的龍山文化早期,已開始用谷物釀酒。 根據史料記載,“鴻茅藥酒”始創于清乾隆四年,由著名民間藥王王吉天在內蒙古涼城鴻茅鎮創辦的“榮盛坊”根據祖傳秘方炮制,歷史與當今鼎鼎大名的北京“同仁堂”比肩,更以功效好而著稱。那么,鴻茅藥酒究竟是如何釀制的呢?根據清宮檔案記載,鴻茅藥酒采用的古法制作技藝,首先精選人參、肉蓯蓉、豹骨、紅花、何首烏、沉香、麝香等67味地道藥材,經洗、浸、曬、炒、焙、烘、煅炮制,再以康熙古窖陳釀白酒為基酒,并配以上等紅糖、冰糖等輔料,將所有成份按比例和勻,然后將藥酒入壇,在壇口用油紙、細布封住,黃土鹽水和成泥封口,再埋入土中七天七夜,后下井中,浸三日三夜。 在當今全球化過程中,少數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了發展的良機,而更多的原生態文化,在一種單一化、標準化的全球性商業文化的沖擊下迅速衰落了,擁有這些文化的人也隨之消失了。而鴻茅藥酒自從1739年創始至今,已傳承270年,憑借治病救人的過人功效,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并且成功躋身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令人倍感欣慰和自豪。隨著國家對傳統中醫藥的挖掘與發展,鴻茅藥酒于1988年開始走出遼闊的內蒙古草原,今天它更以厚重的歷史文化、令人嘆為觀止的功效,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中華5000年釀藥酒史中的偉大傳承者! |
上一篇:鴻茅藥酒福澤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