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嬰兒“醫務奶粉”背后的營銷黑幕 “醫生每向企業提供一名孕產婦個人信息,將得到10元至30元不等的"取單費"。如果成功推薦孕產婦購買本企業產品,將得到60元以上"續吃費"。”…… 指導孕產婦進行母乳喂養是醫護人員的天職,然而在利益滲透下,部分醫護人員舍棄分內之事,做起了奶粉“代言人”。某些奶粉生產商與“白衣天使”之間緣何存在這樣的交易?記者日前對此進行了調查。
“公司給醫生錢,請醫生吃飯,送禮物,一些醫生動了心,提供孕產婦名單并不難。” 近日,一位曾在某國內奶粉生產企業擔任“醫務主管”的人員前來舉報稱,從前年開始,其所在的企業首選太原為試點城市,通過提供回扣等方式,“買通”部分醫務人員獲取孕產婦信息,并向孕產婦宣傳、推薦本企業產品,可獲得數額不等的回報。 這位“醫務主管”稱,她手下有20多名“醫務專員”,專門負責與醫生拉近關系。對于一些“重點”醫生,公司還列出了專項開支,用于對醫生的“日常感情聯絡”,以達到“增加新客戶數、續吃客戶數”的效果。 據介紹,公司制定有完備的規章制度,對打通“醫務通道”加以詳細具體規定: 公司的目標是“無孔不入”。要爭取與省市縣鄉的產前門診、B超室、產科、兒科、兒保科、防保科醫護人員建立“良好”的關系,并通過她們向孕產婦贈送、推銷奶粉。 將產品放在以上科室“優惠”寄賣,或將樣品交由醫護人員向孕產婦免費發放,要求醫生在發放奶粉樣品或產品優惠卡時,必須說“現在媽媽和孩子都喝某某奶粉,喝這款牌子奶粉的孩子既聰明又可愛”。 企業自辦“育兒沙龍”,要求醫務專員“選擇當地最有知名度的兒科醫生或是合作醫院有名望的專家”,并在活動前一周“與講師溝通內容,確定講師講課內容與產品的結合”,借此“提高二次續吃率”。 在這位“醫務主管”提供的企業培訓會議資料上,記者看到,優惠卡、營養專刊、育嬰手冊等都被列為企業的宣傳促銷品,由醫護人員向孕產婦發放,用途一欄里注明“利于醫生更好地推薦成品粉”。 這位“醫務主管”稱,她離職前所在的這家企業已在山西開發合作有近400家醫療保健機構,其所在企業生產的某品牌嬰兒奶粉持續購買率已超過30%,個別醫院還將其列為唯一“準入”品牌。由于這種方式獲利直接,公司已將此經驗在全國18個省份推廣。 “寶寶的第一口奶都是在醫院喂哺的,占領了醫務通道,基本上就贏得了巨大市場。”舉報者稱,即使是母乳喂養寶寶,在4個月時應添加輔食,在一歲左右將停止母乳喂養,企業通過醫務通道也可以影響他們的父母,使他們在選擇輔食和斷奶食品時更多地選擇本企業的產品。 “給醫生的提成費用無形中轉嫁到了消費者頭上。”舉報者透露,由于醫務渠道開支巨大,企業為了維持利潤,奶粉價格會持續走高。近年來奶粉幾次調價,其中就有這樣的原因。 下一頁:“300克”的真正含義 |